資本主義是從十七世紀英國歷經工業革命之後開始抬頭,隨著英國稱霸之後,世界一度繞著英國轉。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霸權式微,隨之崛起的是美國,於是美國主導建立了戰後全球經濟治理的體系。這個體系大力鼓吹自由貿易及自由市場,並且宣稱自由貿易跟自由市場是一個國家邁向經濟繁榮的指導方針。
不過我們回顧當初英美兩國崛起的歷史,似乎跟我們目前所見所聞有所差距。
在《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所寫的《英國商業計畫》中,詳細的介紹當時的英國政府如何以保護主義、補貼、分配壟斷權、政府資助產業間諜和其他政府干預的手法,發展英國的羊毛製造業,這在當時的歐洲是一種高科技的產業。
在英國尚未崛起之前,經濟很落後,那時的對外貿易主要倚賴把羊毛出口到製造業集中的比利時和荷蘭。製造完成的衣料比純羊毛的售價高出不只一截,站在英國政府的角度,他們以便宜的價格提供原料給比利時和荷蘭的公司,然後錢是他們賺走,因此英國人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英國政府鐵了心要讓英國的羊毛製造業賺這些錢。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高薪挖腳比利時和荷蘭的技術工人,並且提高羊毛原物料出口稅,接下來英國政府禁止出口未完成的衣料,然後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未完成的衣料,藉此鼓勵英國本地的羊毛加工業。
在「進口替代產業化」政策實行一百年後,英國終於累積了足夠的羊毛加工能力,於是英政府全面禁止羊毛出口,比利時和荷蘭的製造商收到嚴重的衝擊,原料來源驟失之後,等待他們的是破產的命運,反之英國的出口產業多了羊毛製造業這一項,他們積極擴大出口由羊毛製成的衣料,資助供應工業革命的原料及食品,同時英國政府有能力積極運用關稅及補貼來維持英國的優勢了。
他們禁止殖民地出口棉花,因為這種羊毛替代品比較便宜,品質不一定比較差。他們也鼓勵殖民地投入生產原物料,為此提供殖民地出口稅以及廢除英國的進口稅。他們還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所以全世界的農產品都可以進口的英國,此舉等於是變相鼓勵其它國家投入農產品加工市場,藉機削弱實行工業化的資源。
當英國產業變得很有競爭力時,就應該要採取自由貿易的政策,過度保護會出現反效果,所以他們積極創造自由貿易的條件,只是不完全是用市場的力量打開限制的枷鎖就是了。
英國的崛起過程,充滿了保護主義的色彩,那美國的崛起過程呢?
時間要拉回美國剛建國沒多久的時候,當時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意識到,美國需要採取國家主義,才能保護美國的製造業。他主張美國政府應該要保護處於發展初期的產業,抵擋外來的競爭並且輔導這些產業,直到他們可以自立為止。
所以漢彌爾頓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性關稅、進口禁令、津貼、重要原物料出口禁令、特定產業輸入品進口許可、關稅退稅、發明獎金和專利權、產品管制標準以及金融和運輸設施的發展。
不過美國各州的經濟體質差異太大,所以美國的國家主義走得有點跌跌撞撞,南方各州以農業為主,他們試圖降低關稅,但是北方各州是以製造業為主,主張保持高額關稅,這也是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林肯總統主張保護初生產業,所以降低關稅沒得談!
儘管十九世紀到二戰前,美國是保護主義色彩最重的國家,但是那時期的美國,也是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直到二戰後美國的產業基本上是無敵之後,美國才擁抱自由貿易。
幾乎所有富國都於發展初期運用國家主義政策扶植初生產業,只是運用的策略及時機不同。
英國跟美國的崛起史,能給我們甚麼啟示?
最大的啟示是我們可以照著他們崛起的方向,設計出我們自己的崛起之路。
首先是盤點自己的情況以及確認自己的優勢,我們所處位置在產業鍊的哪邊?最賺錢的位置在哪邊?如果要轉換跑道,我們又能做那些工作?回答完這三個問題之後,大致的發展方向應該就可以釐清了。
接下來是要運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扶植屬於我們的「初生產業」,最好的方式就是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做side project,一邊學習我們需要的技能,一邊累積發展的實務經驗,這時候是否有獲利不是重點,就像英國跟美國當初一樣,這個時期的重點在於保護。等到累積足夠的能力,可以到市場上與人公平競爭時,我們再逐步地解除限制。
梳理富國崛起的歷史,可以歸納出一條崛起之路,如果我們也要像那些富國一樣,在開放的市場有競爭力的話,我們就應該要設法複製富國當初崛起的過程,而不是在市場中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