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簡便答案與斷言的時代,人們不需要對事實求證,就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帶風向,社群媒體的出現讓同溫層現象越來越厚,我們似乎進入了後事實時代,人們不在意事實為何,只看著與自己立場相同的新聞,或是輕易相信的他人說法,然後又將這些事件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輕易地評斷劃分。
然而有另一種方法,不在意馬上就得到答案,反而要我們觀察之後再提問,要我們大膽擁抱不確定的事物,這種方法需要我們設法證明自己的錯誤,才能確認自己的正確,這種方法教作科學研究方法。
科學型的提問有幾個步驟所構成,第一步是觀察現象並且構思提問,根據我們所見所知的客觀真實事物提出問題,設法梳理狀況以及構成狀況背後事務運作的邏輯。第二步是根據事物的邏輯,提出能解釋現象的假設。第三步是花時間測量與驗證,並且試著證明我們是錯的,看看還有甚麼可以解釋這種狀況?我們的方法或數據哪裡有錯?如股我們假設沒有被動搖,那很有可能就是對的。最後一步是把我們的假設拿給別人看,別人是否有看到我們沒有看到的事物?他們對於我們的做法是否有疑義?
不過有時候很多人憑藉著對事物的情緒,對不懂的問題妄加議論,這種行為最後會導致不理性的行為,例如變成刁民、謾罵或者是肉搜,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事物的第一時間也許會有情緒,不過我們還是要冷靜的想一想,做這種事情是否有意義?如果今天立場或角色交換,變成我們處於事件風暴中,我們希望被這樣子對待嗎?想較之下,我們應該要用科學的方法,不帶情緒,冷靜地先梳理出事物的邏輯,再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只要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存有問題,我們都可以觀察事物的邏輯,並且提出一個可測試的假設。第一步是要從事實出發,我們觀察到甚麼?我們確知甚麼?接著是提出我們的問題,我們發現了甚麼現象?構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又是甚麼?歸納這些原因,並且構思可以解釋現象的假設。最後是藉由實驗、檢測、量測與紀錄,來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
以我為例,前陣子我因為工作習慣改變,盯著電腦的時間開始變長,久而久之,我開始感到腰痠背痛,並且脖子周圍的肌肉特別痛。後來朋友建議我打太極拳,說可以運動到深層的肌肉,我決定試試看。一兩個禮拜後,我發現情況有好轉,因此我假設打太極拳可以舒緩因為長時間坐著工作所引起的肌肉痠痛,並且可以舒展肌肉。為了測試假設,我決定停止打太極拳一個星期。在停止打太極拳的那個星期,我發現腰痠背痛的症狀又變得明顯了,所以下一周我又開始恢復打太極拳的習慣。沒過幾天,腰痠背痛的症狀再度舒緩,因此我得到結論:打太極拳可以舒緩因為長時間坐著工作所引起的肌肉痠痛,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太極拳的功效,不過起碼在我的實驗中,兩者呈現負相關(肌肉痠痛 vs. 太極拳)。
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我們要怎麼讓自己理出頭緒?要怎麼逐步縮小可能原因的範圍?答案還是那一套: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找出其中的規律、提出假設並且設法驗證。我們要想辦法分辨「我知道的事」跟「我自以為知道的事」,因此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們要解答的事物,跟浩瀚宇宙相比,顯得渺小許多,因此學會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後,我們會更加謙遜的面對這個世界,或許這種態度,才是在這個後事實時代比較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