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只要一想到開口幫忙,就會想到有可能會被拒絕,因此寧願不開口。另外有人乾脆用間接的方式,除了避免面對面的尷尬外,即使被拒絕了,也不會這麼難堪。
不過研究指出,當面求助的成功率可能會更高。
我們沒有想到的是,被求助者要當面拒絕的難度也很高。當面拒絕請求,本身就是一種讓人不自在的行為。看著對方的臉從滿心期待轉成失望,甚至臉上表現出更劇烈的情緒,這件事情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價。
除了低估了拒絕別人的請求需要付出的心理代價之外,我們其實也低估了他人願意幫忙的可能性以及得到幫助的品質。求助別人時,我們想到的是此事會對方造成多少麻煩與負擔,但是當面求助時,會有股無形的社會規範會壓在被求助者的身上,屈從的壓力其實很大,即便我們沒有察覺到這件事。而且社會規範要求我們不只要幫忙,還要盡力幫忙,許多求助者沒料到他人會為了自己費盡心力。
我們還低估了曾經拒絕我們請求的人再次幫忙的意願。包括我在內,不少人在請求對方協助遭到拒絕後,就不會再找對方第二次了。不過研究指出,曾經拒絕過我們的人,答應第二次求助的機會比較高。
面對第一次的請求,拒絕的理由不難找,不過面對別人再次求助,必須要有相當充分的理由才可以拒絕,畢竟沒有人想當兩次壞人。因此有人就想出一種策略,第一次求助先請求一些瑣碎小事,當被拒絕之後再提出真正需要幫忙的事情。這種玩弄人心的策略,不會每次都奏效,當這種伎倆被識破時,大家就會找出反制的方法。
至於已經幫助我們一次的人,答應再次幫忙的機會只會更高。如果以前幫過忙,現在又拒絕,這種前後不一的狀況會造成當事者認知失調,因此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只要同意第一次幫忙之後,即便是要忍受更多不便,通常會答應第二次幫忙。當然如果有心人要利用這種狀況的話,也會想出另一種策略,先提出一個簡單的小需求,當對方答應後,再提出更大的需求。
我們常常低估別人協助的意願以及心理狀況,那是因為我們在求助當下只想到自己。其實換個角度,當我們面臨被求助時,除非事情太離譜,否則我們也很少說「不」,而且我們也不會因為別人向我們協助就因此討厭對方,或覺得對方太超過。
因此下次求助前,記得先換位思考一下,或許開口求助就會簡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