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對方壓根不想跟我們有善意的交流,或對方有意欺瞞我們,不管是誰偷走了餅乾、藏在餅乾盒裡,或是誰偷走了乳酪,或是誰在一壘,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採取強硬的手段,藉由衝突或是究責型提問來得到答案。
衝突型提問把事情搬到檯面上來講,我們想要揭發真相,留下紀錄,向對方究責,雖然有時候會把場面弄得很難看,不過這種問題是必要的,只是會有風險。
衝突型提問有幾個原則,第一個是要確認目標,我們到底要對方承認甚麼事情?依照心中設定的目標,發展問題的方向,對可能碰到的困難預做準備。第二個是要掌握事實,如果我們要對別人提出指控,我們得先清楚的掌握事實與資訊,確保內容的完整與準確,這是避免出包的關鍵。接下來是問題要夠精準,才會收到精準的回答,要直接提問,不要閃躲,不然對方也會閃躲。再來是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在一開始就要訴諸道德的高位,這樣提問才會強而有力,一針見血。最後是要預期對方有負面反應,我們要預期會碰到防衛、閃躲或衝突型的回應,人都不喜歡被問責,更不喜歡認錯,所以我們要準備好硬碰硬。
在實務上,衝突型提問有幾個做法,可以讓我們的提問更到位。
1.聚焦
衝突型提問只需要集中在一兩個關鍵問題即可,有時候被提問的對象會打迷糊仗,等待我們放棄,因此要得到答案,就要在對方胡扯時,堅定打斷對方的話以及反覆追問,不要讓對方改變話題或閃躲問題。
2.是非題
問題最好濃縮成可以用是非題回答的形式,對方只有兩個選項可以選,我們就可以觀察他們的回答,如果在閃躲問題,也可以很容易察覺。
3.最後一次
每次提問的時候都要保持兩個假定:「我不問就沒人問了」以及「這是最後一次提問的機會」,抱持著這種決心,提問就會很精準。
4.聚眾
如果有可靠的事實、清楚的目標以及足夠的義憤,我們就能夠發揮影響力,激發群情是發揮力量與有效質疑的好方法。
5.回應
有時候被提問者會以誇張的行為回應提問者,這是衝突型提問的一環,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6.意外
有時候即便有充足的準備,被提問者仍然有可能發火、可能直接閃人,因此我們要想想如何控制局面,而不是僅僅希望對方不會直接站起來離開現場。
有衝突就代表有風險,因此我們在提問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時機以及地點是否合適?有些問題不適合公開場合提出來質問對方,有些問題卻不適合私底下問對方,有些問題要在午餐時間的時候提問,有些問題需要在會議時提問。第二個問題是提問的方式,該用一連串的是非題逼問對方?還是要讓對方先知道我們掌握的事實?提問的架式有時候跟答案一樣重要。第三個是思考關係的價值,有時候逼問對方代表的是關係結束的起點,我們真的需要這樣做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要質問對方之前,要先斟酌是否可以承受代價。如果以上三個問題都考慮過的話,那就勇敢地向對方提出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