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人更願意幫忙,除了給對提示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強化求助者的身分認同。
不過在討論怎麼強化求助者身分認同之前,我們需要探討一下自我認同是怎麼產生的。
人的自我認同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自我感覺,自我感覺又由三個元素組成。第一個組成元素是自我覺知,這個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就個人經驗來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第二個組成元素是他人評價,這個是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從別人的經驗來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第三個組成元素是社會比較,既然知道自己跟別人的角度,那就很自然地想要跟別人比較,因此這個組成元素代表的意義是,和他人相比,我們是個怎麼樣的人。
我們會傾向喜歡證實我們想法的人,根據研究,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會積極地尋找給他們正面評價的人,而自我感覺不好的人,則是會更積極的尋找給他們負面評價的人,不少人觀察到這種現象,會用宿命論的角度來解釋這件事情,不過這個其實是腦科學使然,儘管我們渴望正向看待自己,但是正確的看待自己顯然更重要。
自我認同的第二個部分是對自我認知的感覺,另外一種說法是自尊。我們喜歡自己嗎?我們的特質是好還是壞?我們是否覺得自己很有能力?這些感覺加總起來就是自尊的組成。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尊會維持在一個範圍間,不會突然遽升,也不會突然驟降。自尊代表的訊息是人的信心跟耐受力,一般而言,自尊較高的人,較常處於正向情緒,內心較健強,所以可以堅持比較久,也比較不會被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擊垮。
瞭解自我認同的組成,我們就可以找到營造認同感的方法,進而提升求助成功率。我們會向其他人展現善意,很多時候是社會規範,但是除了社會規範之外,很多時候重點不是在幫甚麼忙,而是我們感覺我們本身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這個「感覺我們本身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的正向身分認同,才是我們幫助別人的動機。有三種方法可以有效營造正向身分認同。
第一種方法是找到每個人看事物的觀點,從對方的觀點切入。每個人的經歷背景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方式也不同,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訴求對象,並且強調他們覺得重要的事物,而不是我們覺得重要的事物。例如流浪動物之家的募款,對於喜歡動物的人,可以直接用動物作為訴求,但對於討厭動物的人,用動物作為直接訴求,他們可能會躲得更遠,因此要改成為流浪動物找個家,他們才不會滿街跑。
第二種方法是要讓對方覺得無可取代,避免責任分散。如果一次向很多人求助,那麼大家心裡想的都是:既然其它人可以幫忙,應該就不需要我了吧?因此原本幫助人可以帶來的正向身份認同感就削弱甚至消失了。所以要讓協助者認為他們的協助是無可取代的,這樣子他們就會更積極的協助,因為給予的協助越獨特,他們越能夠連結到協助者的身分認同。
最後一種方法是表達感激。助人可以激發被協助者感激的情緒,而感激是增強正向身分認同的源頭,但是更重要的是感激強化了求助者跟協助者的關係。根據研究,協助者在幫忙之後若未收到被協助者的感謝時,未來再答應幫忙的比例只剩一半。不過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感激,要感謝對方的付出,而不是感謝對方讓我們更好,重點要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或做法很功利或是很現實,不過我的看法是既然我們都要向人求助了,為何不讓對方感覺好一點呢?有時候人總是需要向外尋求認同感,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剛好又向對方求助的話,那雙方正好可以滿足彼此的需求。因此換個角度看,其實對方也需要我們,有時候彼此的角色也會互換,這個就是互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