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團隊都想要快速測試產品,有些團隊就不認同成長駭客的那一套,他們反而喜歡把產品打造成精緻的工藝品。
通常有這種思維的團隊,特徵是具有很多職人精神的成員,不是說職人精神不好,只是順序搞錯了。在找到產品的核心使用者之前,狀態都是「半成品」,有可能會持續修改功能,甚至整個砍掉重練,這時發揮職人精神,把產品搞到盡善盡美,是種浪費資源的行為,比較好的做法是維持最低需求的功能即可,那些錦上添花的事情,等到找到產品的核心使用者之後再做都來的及,新產品應該是要把資源集中在最容易符合潛在使用者的事情。
另外有些團隊會依照自己的主觀喜好來安排測試產品的順序,這種作法有點風險,因為產品測試的目的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貼近潛在使用者的需求,因此要從使用者的角度來安排測試的順序,如果憑著自己的喜好的話,那麼有可能會選出成效不大的測試項目,另外一個理由是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圈,所以憑著自己的喜好來安排測試順序,有可能選擇的是讓自己很舒適的測試項目,而不是真正能讓產品改善的測試項目。
《成長駭客攻略》建議了一個目前通用的快速測試產品的流程:
1.分析
第一個步驟是分析使用者並且提出假設:最佳使用者是哪個族群?他們有甚麼特徵?他們有甚麼行為?他們使用產品時會被甚麼事情干擾?這些問題都要透過早期使用者的資料來提供答案。
2.提出測試構想
分析完使用者的數據之後,接下來就要提出測試的構想,究竟要如何才可以改善產品的功能?在這個階段的構想要越多越好,這樣才可以產生源源不絕的測試項目。不受拘束的構想固然很重要,不過這不代表在測試的時候可以天馬行空。描述構想就要像做摘要一樣,清楚交代人(Who)、事(what)、時(When)、地(Where)、理由(Why)和方法(How),這樣後續測試才有清楚的依據。
3.排序測試項目
在測試項目之前,需要幫測試項目排序,這樣才可以把資源集中在最有效益的項目上,目前比較通用的排序邏輯是ICE排序,ICE分別代表影響程度(Impact)、信心程度(Confidence)以及容易程度(Easy)三個面向,從三個面向評估每一項測試項目,並且由小到大給予1至10分,三個面向的分數平均,便是該項測試項目的總分, 所有構想依照此分數排序,分數最高的構想優先測試。
4.測試
這個步驟需要跨職能的協作,團隊的成員都要投入時間及精力測試產品的功能,並且彙整測試結果。
回到階段1.分析
測試的結果可以當作下一輪分析的依據,團隊由測試結果調整假設,並且繼續下一輪的測試步驟,直到產品符合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透過實行快速測試產品的流程,產品開發團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讓團隊在最快的速度找到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定位,而這個流程是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步驟,相對於憑藉自己的主觀喜好來測試產品,科學實驗基礎的測試流程就像是指南針一樣,提供一個清楚的改善方向,如此團隊就不需要浪費資源在效益不大的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