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改變,而且愈來越快!幾個月之前世界還好好的,僅僅過了三個月,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肆虐,封城的封城、鎖國的鎖國。
我們必須要越來越能夠適應改變,甚至可能必須身處不斷改變的環境。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很難預測半年後的光景為何,只有在做法上保持彈性並且提升我們的反脆弱度,這樣子才能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生存。
不過面對改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抗去改變,即便我們不喜歡現狀,因為在不改變的情況下,至少我們還可以預期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情,未知是令人恐懼的,而且恐懼大到到足以讓我們躲在現況的象牙塔以及牛角尖之中,並且讓人產生抗拒、防衛和固執的行為。
我們遇到抗拒的行為,通常本能的會想要解釋並且捍衛我們的立場,並且說服對方支持,不過這樣子做只會激化對方的抗拒心理,因為對方覺得自己的立場被忽略,所以只會更加的抗拒。因此與其我們為自己立場辯解,不如先了解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效解決抗拒行為。
如果人感到別無選擇或是選擇權受到局限的時候,就會開始自我防衛。其實防衛行為的核心問題就是恐懼,當事者不管是對未知的恐懼、對自己沒得選擇感到恐懼或是其他外在因素引發恐懼,都會展現出防衛的行為。因此我們遇到防衛行為,當務之急是要設法消除當事人的恐懼。
固執行為有時候會受到高度尊重,例如科學研究就需要固執行為來專注在解答未知的問題,不過大多數的情況下,固執情為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不過我們仔細研究固執行為,會發現固執行為其實是和表達力有密切的反比關係,也就是說固執行為代表的其實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所以抵抗甚至是拒絕改變。
人之所以會有抗拒、防衛、固執這三種行為,背後代表的是溝通不足,因此搞定這三種行為的方法是加強溝通。我們要用同理心開始了解對方的立場並且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接著提出我們的需求及主張。
同理心是一種認同或理解對方主張、立場、心態或情緒的能力,和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憐憫別人,希望對方比較好或是為對方感到遺憾,但是深層的意義是「好險不是我倒楣」。同理心是可以跟對方分享情緒,有同理心的意思是能夠以體諒的態度與對方溝通。要如何在對話中讓對方馬上感受到同理心,作法其實很簡單,首先要把我們句子裡的「我」全部拿掉,聚焦在「你」或「他/她」,以對方為主,接著是沒有評論的傾聽,最後才是不帶立場的評論,例如評估性的說法,我們可以這樣子說:「我可以理解這件事情讓你很挫折…」,而查驗性的說法,可以這樣說:「如果我說錯了,請糾正我」。
讓對方了解我們的立場後,接著要提出我們的需求及主張,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子很尷尬,不過這個階段我們必須勇敢的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把話說出來。我們必須要用到「我認為」或是「我覺得」,而不是把其他人搬出來,而對話的方式,依照主張的強度,分成兩種表述的順序。
如果我們欲提出主張的立場很堅定,不能讓步時,那順序上就要先表達我們的主張,接下來才是展現同理心,最後才是解決的方法或是要求事項。例如「我必須確保專案的成功(主張),當然你也有你的立場(同理心),不過我們現在必須合作,否則專案就會失敗(要求)」。而如果我們欲提出主張的立場可以讓步的話,順序上則是要先展現我們的同理心,接著表達我們的主張,最後才是提出解決辦法。例如「我可以感覺到你有你的立場(同理心),不過我也要確保專案的成功(主張),我們現在必須合作,否則專案就會失敗」。同樣的一句話,但是表述的順序不同,強度也就不同。
面對改變,我們需要將心房敞開,接受「變恆不變」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世界上沒有恆久的事物。因為恐懼而衍生的行為,可以被轉化,只要工具運用得當,我們可以把恐懼化為勇氣及動力,突破內心的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