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的活動、做的決定、跟人的互動以及對話,基本上都是由情緒當作最根本的驅動因子。例如去上班要走哪條路、午餐吃甚麼、跟誰一起吃或是席間聊到討厭的同事做出令人惱怒的行為,無一不帶著情緒,只是我們是否察覺到情緒的作用。
因此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甚至有能力管理自己因情緒而產生的行為,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和經歷情緒,這不是弱者的行為,不過情緒和行為是兩回事,可以接受情緒不代表因情緒衍生的行為也可以被接受。
想要辨識甚至管理我們的情緒,首先要了解情緒的產生過程。在大腦內,有一個腺體叫做杏仁核,是處理記憶及情緒的重要角色。當我們感受到的壓力超過負荷時,杏仁核就會把我們大腦一切有關邏輯跟理智的思考迴路切斷,並且讓我們進入「戰或逃反應」。當我們處於這個模式,我們只想如何生存下去,不是戰鬥到底,把眼前的威脅全部消除,就是不顧一切的逃跑,直到威脅不再影響我們。這種身體反應機制原本是設計讓我們在野外可以避免被野獸攻擊或是遇到災難時可以比較順利逃跑。在現代社會之中,沒有野獸會突然跳出來攻擊我們,也沒有動不動就會發生災難,不過壓力的來源從天災猛獸換成職場以及交友圈,因此我們要想辦法避免壓力過大而進入戰或逃反應。
我們最常要處理的情緒是憤怒跟悲傷。
如果我們在對話中感覺到自己或他人開始產生憤怒的情緒時,除了提醒自己冷靜不要失去理智之外,首先我們的語調不要提高,音量也不要比對方大,如果兩個人沒有以同等的音量對話時,咆嘯的那一個通常無法撐太久,這可以避免兩人繼續用言語及聲音激怒彼此。另外不要直視對方的眼睛,可以的話,雙方可以共享一個視覺的空間,例如都盯著白板,這個舉動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怒氣繼續升高。或是可以先停止所有溝通,先不要釋出任何訊息,留一點空白,等雙方冷靜一點之後,再以比較小的音量重新開啟對話。最後若真的有疑慮,不妨先停止對話,直到雙方確定對話有助於是情發展,必要時找個第三人在場。
若在對話中遇到悲傷的情緒時,首先要用同理心跟度方互動。同理心跟同情心不一樣,同情心是言語上表達「我為你感到難過」但是實際上所作所為不一定和言語傳達的訊息相。而同理心是可以與對方經歷的情緒共鳴,並且承認對方情緒的正當性。很多時候悲傷的人會哭泣,這時我們要容許對方哭泣,眼淚是人性的表現,不是弱者。有時候僅僅遞一張衛生紙給對方,就可以展現同理心,就算不出聲也可以,這個是展現同理心最簡單的方式,我們可以靠表達同理心來接受對方情緒的正當性。
脆弱是人生圓滿的要素之一,我們不用擔心目睹別人發洩情緒會感到尷尬,倘若立場互換,別人看到我們發洩情緒時,應該也不會感到尬才是。目睹別人真情流露的表現,可以讓我們產生某種非言語可以形容的連結感。要妥善處理情緒,首先是面對它,接著接受它、處理它,最後才可以放下它。不願意處理自己的情緒,只會累積,到最後越積越多,直到壓垮我們的那一天。時時辨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時時處理自己的情緒,才是比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