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偏好幫助自己人,並且喜歡跟自己人相處。但是人類對於自己人跟外人是怎麼認定的呢?眾多研究指出其實沒有很明確的認定方式,每個人有自己的認定方法。
不過有個關鍵詞就像是鑰匙一樣,只要強調這個關鍵詞,就可以激發出向心力。另外比較實務的做法是強調共同目標、找出共同敵人以及談論共同感受,這個比攀關係更有效。
自己人 vs. 外人
人類對於歸屬感異常敏感,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他人建立連結,並且終生受這個動機所驅動。歸屬感對於我們理解自己是誰、該做甚麼事情,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個歸屬感的效應也反應在向人求助時得到幫助的機率,如果對方認為我們不是自己人的話,答應的機率就會降低。
另外我們跟自己人相處的時候會比較自在,跟外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覺很彆扭。光是想像到相處的場景,就會渾身覺得不自在,而這個預期心理反而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我預期你會對我有敵意,因此我做了準備,但是因為我做了準備,所以真正引發你的敵意,或至少讓我們彼此都變得極度不安。
要避免這種無意識的盲點,除了要認知到我們的認知本身有偏見之外,還要有意識地轉換大腦的認知,才可能改善一點點,不過如果我們處於壓力之下,這種無意識盲點會加劇身分認定的偏見。
暗示的關鍵
根據研究,光是說出「一起」這個詞,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暗示效果,足以影響人的行為。對於大腦來說,一起這個詞是一個強大的社交線索,這個詞會讓我們想到歸屬感,連結到內在動機,還可以讓我們相信我們有一群互相信任的人共同朝著目標邁進。
強調共同目標是建立團體意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可以有效提升團隊或組織的互助風氣,即使成員原本來自其它的團體。我們的大腦對於其他人是否和我們有共同目標很敏感,我們也很在意自己的成功是否取決於他人的成功,因此向他人求助時,不妨大聲說出共同的目標,這樣子做可以提升對方答應幫忙的機率。
找出共同敵人,也是一個有效且快速建立團體意識的方法,藉由強調共同威脅,來營造團體意識。聽起來很遺憾,不過這個是動員大眾相當有效的方式,或許有人會把這招應用在職場上,不過用這招時不要引起內鬥,共同敵人最好是競爭公司,而不是同事或其它部門。
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營造真正的團體意識,就是強調彼此的共通點。共通點有兩種,一種是共同的客觀特性,比如說是部門為二的女性、或是念同一所大學,這種共同特性的連結性比較弱,因為是客觀的特性。另一種是共同的經驗及感受,比如說同樣在一場會議中,發言被忽略,這種共同經驗可以有效提升他人對我們的好感度,因為互相認可彼此的價值觀,所以彼此的關係會更緊密。
結語
我們的大腦會把人分類,只要給對提示,大腦就很容易根據這些提示來判斷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人。因此想要建立強烈團體意識來促進互助時,要從共同的經驗及感受著手,要營造出我們是一起踏上旅途的夥伴,這樣子會更能成功的爭取到我們所需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