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銷的領域中,有一個著名的4P理論,分別是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以及促銷(Promotion),行銷領域的相關工作人員的思維大多數圍繞著這四個因素思考。
不過最近興起了另一種思維,跟市場行銷的4P思維不同,擁有這種新思維的人幾乎不花大錢做廣告,產品上市的初期也沒有媒體曝光的加持,他們把精力投注在打造可以自動運作及成長的行銷方案,快速接觸大量用戶,這種思維叫做成長駭客思維。
其實兩種思維在於順序不同而已,市場行銷的4P思維是先做出產品,再尋找需求,而成長駭客思維是先尋找需求,再做出產品。
先做出產品代表的是先投入大量資源完善產品的功能,這種作法有風險,如果產品找不到需求的話,就會滯銷,而投入資源開發產品的企業,就會蒙受損失。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實力承受產品滯銷帶來的後果,因此成長駭客思維慢慢的變成新創企業的主流。
成長駭客的思維是打造一套自然成長的產品系統,讓進來系統的人願意行動,讓行動的人願意下次再來使用產品,讓下次再來使用產品的人願意主動把產品推薦給親朋好友及身邊的人,因此只要把產品系統的環節設定好,那麼系統自然成長的機會就很高。
按照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把成長定義成「新加入使用產品的客戶人數」比「放棄使用產品的客戶人數」還要多,而自然成長的產品系統要有效運作的前提是:產品夠「好」
在成長駭客的領域,產品夠「好」的意思是產品符合某一群用戶的核心需求,例如臉書跟推特符合群眾的社交需求,Dropbox符合行動儲存的需求。不過這些產品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好」,他們也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無數次的用戶需求研究以及無數次的失敗,最後才終於確認產品的核心需求。
按照臉書、推特以及Dropbox的做法,如果是採用市場行銷的4P思維,先做出產品,再尋找需求的話,那麼這些新創企業也是會在找到產品的核心需求之前,就把資金燒光。
因此新創企業在確認產品的核心需求之前,會先用一個簡單版的產品來測試市場的反應,這種簡單版的產品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意思就是指只有產品的核心的設計,沒有其它額外的功能。
如果市場對此版MVP的反應不好的話,新創團隊就可以迅速地調整產品,並且迅速地推出修正版MVP,再觀察市場的反應…,就這樣重複「調整、推出、接收回饋」的循環,直到市場對某一個版本的MVP反應熱烈,這代表該版MVP符合使用者的核心需求,也代表產品夠「好」,這時再考慮打造自然成長的產品系統,才有意義。
我們可以把成長駭客思維應用在生活之中,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把每一件手邊的工作都當成產品開發,用最快的速度以及投入最小的資源完成具有核心功能的成果,並且視回饋狀況快速修改成果,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花大量心血完成一項工作,但是卻不符合對方需求的窘境。
其實成長駭客思維只是一種思考與工作習慣的改變,而且一旦習慣這種改變之後,我們就可以用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法工作,長遠來看,累積的效益比想像中大很多,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把成長駭客思維應用在生活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