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型的提問著重在情感的交流,並且探索對方內心的答案,了解對方思考、害怕、感傷或激動的原因。
面對情場失意的朋友、生病的家人、親人剛離世的夥伴以及被主管斥責一頓的同事,同理型提問最適合於此時使用。同理型問題幫助人切換觀點,透過問題想向對方眼中的世界,並且可以提升信任度、增進關係,甚至了解以前都沒出現過的另一個自己。
同理型的提問從頭到尾都不應該有「我」出現,應該是以對方為主,並且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以及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例如他在想甚麼?他有甚麼感覺?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看見甚麼?再來是要給予對方空間,要從比較大的問題開始問起,讓對方侃侃而談,覺得舒服自在後,再尋找時機切入重點。接著是要注意弦外之音,隨著我們問題越來越深入,我們越是需要聽到對方的語調以及情緒,說到一半停頓或是顯示遲疑,都有其意涵,說話時候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以及目光的接觸,都反映內心的狀態。最後是要維持適當的距離,展現同理心的同時,仍然要維持一定的距離感與抽離感,才能提出客觀的問題或建議,並且避免妄下判斷。
從事情的角度來看,展現同理心是一種傾聽並且進入他人觀點的能力,不只理解對方,還要變成對方。進入觀點是憑藉著提問了解對方的觀點、情緒、行為與想法,從他們的眼睛了解他們的視角。很多人會覺得同理心是在問:「我會有甚麼樣的感受?」但是其實同理心問的是:「我想知道他會有甚麼樣的感受」。越是了解對方,越是真誠的關心對方,對方越願意相信我們,也就越容易對著我們敞開心房。
在生活的對話中展現同理心,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第一個秘訣是我們可以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多的小問題,藉由回答這些小問題,可以得到被提問者更具體的人生經歷。第二個秘訣是不帶批評而直接的訪問,想像如果我是對方的話,我會有甚麼感覺?如果經歷了那件事情的話,我會有甚麼感受?第三個秘訣是親密的疏離,既要營造親密感,對提問對象展現好奇,又要不妄下評斷,有時甚至必須維持一段時間的沉默,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第四個秘訣是探究內在的對話法,讓對方跟自己對話,透過問題讓對方了解實際與理想的差距,並且訴說對此的感覺,進而理解他們希望差距應該要有多大。最後一個秘訣就是「多跟我說一點」,幾乎所有的被提問者都會停頓一下、稍作思考後,就會繼續侃侃而談。
同理型的提問可以促成私密的對話,但是這件事情很難,原因在於同樣的話題對於某個人是一種坦白,但是對另一個人則是不能碰觸的底線。所以何時該尊重對方的隱私,何時又該繼續問下去,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因此我們只能持續傾聽,時時留意對方散發出來訊息,光靠耳朵是不夠的,畢竟每個人傳達訊息的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們要專注在解讀對方的訊息,並且聚焦在與對方的互動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