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學習這條路上走的不是很順,原因其實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了問題。填鴨教育文化在台灣依舊頗盛行,所以學生對於學習的認知就簡化成念書跟考試,念書只挑考試會考的部分念。
抱持這種方法出社會,會有點辛苦,因為社會上幾乎沒有考試,社會講求的是如何生存下來,所以我們的學習認知要隨著調整,甚至是改造我們的認知,才有辦法在社會生存並且具有優勢。
為什麼要學習
調整我們的學習思維方式是培養「後設學習」,這個意思是「學習如何學習」,意思是只站在比較高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學習。後設學習可以簡單歸納成三個核心問題:為什麼、做甚麼、怎麼做。
首先是第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我們學習某個技能或是知識時,要先找到學習的動機跟理由,理由越強烈,動機越強,我們學習的意願越高。假設今天有兩個人要學英文,其中一位只是覺得大家都在學英文,他也要學一下,另外一位學英文的動機是要跟剛認識的國外筆友,相信第二位的學習動機應該會比較強吧?
那要怎麼找到每個人的為什麼呢?其實有步驟可以依循。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找出人生中跟想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能有關係的各個故事及片段,最好是帶有畫面的細節跟情緒。通常蒐集完人生的片段之後,那個動機跟理由就會漸漸浮現,只是可能混雜著其它不相關的片段。
接著我們要辨識跟我們學習主題有關的資訊,把不需要的刪掉,最後我們要重新改寫跟學習主題有關的故事,並且把這個故事深深殖入我們的腦海中,這個故事就是支撐我們之後學習遇到低潮、遇到困難時的動力來源。
要做甚麼
有了學習的動機跟理由後,下一個步驟是要擬定一個學習的目標以及一個期限,原則只有一個:直接了當。如果是學語言,那麼就去報名語言檢定,給自己一個時間壓力,如果是學習某項技能,例如程式語言,那就直接開始學習寫程式,例如要在一個月內寫出一個能解決手邊問題的程式,從「Hello World!」開始,讓自己從做中學。如果我們還是像學生時代一樣繼續讀書跟做筆記的話,那麼我們永遠不會把我們想要學習的主題給學好。
接下來我們要做點研究,把所有的概念、事實以及程序列出來。概念是我們學習主題內所有需要了解透徹的事情,這個通常是學習主題的核心。事實是所有需要記憶的事情,通常事實只要記住即可,不需要把來龍去脈了解透徹,坊間的記憶術在此就可派上用場。程序則是所有需要練習的事情,以及需要執行的行動,這個部分需要練習再練習,才可以熟練整個學習主題。
我們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何時該停止研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不少人就會一直研究下去,這個其實是一種拖延的行為。比較好的建議時間是10%,也就是說,如果學習時間是一個月的話,那麼三天的研究時間是上限,當然研究不是一次就搞定,隨著學習計畫的開展,我們會繼續研究跟修正計畫。
要怎麼做
最後一個步驟是決定要怎麼學習。我們生活在網路時代的好處就是甚麼知識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所以我們可以上網找跟我們學習主題有關的課程或是網頁,接下來只保留那些我們需要的部分,把不需要的部分大膽的捨棄。
在這個階段,會有人抱持著越多越好的想法,但是貪多就會嚼不爛,出了社會的學習方式是要以精通某項技能為目標,所以我們只學習跟我們的目標有關係的部分。
再來就是擬定操練計畫,把上個階段擬定的跟學習主題有關的程序,按照我們自己的時間,分散到每一天之中,讓每天都沉浸在跟學習主題有關的知識中,透過高頻率的接觸知識,讓自己在最快的速度中學會。
當然這種方式是最辛苦的,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不上手的部分,會萌生退卻的想法,這時我們就需要想一下在第一個步驟設定的學習動機及理由,我們的辛苦學習就是為了這個動機跟理由。而且不上手的部分通常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如果我們可以克服這個階段不上手的感覺,那麼後續的學習之路就會比較輕鬆。
結語
每一次成功的學習計畫都會提升我們的後設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會讓我們逐漸具有優勢,試想如果每次的學習,我們都可以用比較高效率來完成,那我們學習的技能或知識就會比較多。
長久累積下來,這個就是我們脫穎而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