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好習慣難養成,但壞習慣卻戒不掉,這是因為壞習慣的吸引力比好習慣大很多。《原子習慣》有提到,從「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行為架構來看習慣的養成跟戒除,或許比較有眉目一點。
以小明的故事來說,他原本還想要靠著意志力來維持習慣,在這一篇他已經知道養成習慣的最好方式是要新增一個跟習慣有關的身分認同,他也知道要從「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行為架構來培養好習慣跟戒除壞習慣,但是要怎麼開始?
我們先看一下小明的狀況,當他決定要養成閱讀習慣的時候,他就在心裡暗自的對自己說:「我要養成閱讀習慣」,然後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他選擇從吃完晚餐後閱讀30分鐘開始,原本這段時間他在滑手機,他想要用閱讀來取代滑手機。小明回家時,他會把手機放書本旁邊,不過更多的時候,手機放在書本上面,所以當他想閱讀的時候,一眼望過去,手機比書本更早吸引他的目光,因此他拿起手機的機率比拿起書本的機率高上許多。
其實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環境的影響因素比意志力還高,因此習慣改變有時候取決我們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人類的感覺能力最強的一項是視覺,所以如果「所見」稍加不同,那就可能引起「所為」的巨大變化,如果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就讓提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小明把手機收在不容易看見的地方,並且讓書本放在容易看見的地方,那麼他既可以讓閱讀習慣的提示增加,也可以讓滑手機習慣的提示減少。
第二方法是確認執行意向,光是把習慣大聲宣告出來,執行比例就會大幅提升,這招日本人使用的爐火純青,很多綜藝節目都會讓人在鏡頭前大聲宣告「我要XXX」,這個行為就是確認執行意向,透過清楚的告訴自己在甚麼時間、甚麼地點要進行甚麼行為,這個暗示就會讓自己更能夠進入狀況。所以小明應該要大聲宣告「在晚餐後,我要閱讀30分鐘」,如果羞於大聲宣告的話,寫在便條紙上,貼在醒目處,也可以達到同樣的功效。
第三個方法是習慣堆疊,關鍵在於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秘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當題是很明確、很清楚的時候,我們就會像確認執行意向一樣,馬上會做出我們想要的行為。例如小明還沒有打算培養閱讀習慣十,他吃完晚餐後,會坐在沙發上滑手機,我們幫小明拆解這個行為,他吃完晚餐後,先走到沙發去、坐下來、然後伸手拿手機開始滑,但是小明已經把手機收到不容易看見的地方了,所以他應該要先把書本放在坐在沙發一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這樣子坐下來一伸手拿到的是書,而不是手機,這樣子閱讀的機率又增高許多。
從提示下手,有三招可以用來打造好習慣跟戒除壞習慣,分別是改變環境、確認執行意向以及習慣堆疊,小明同時用這三招,就可以從行為架構的一開始就拔得頭籌,讓閱讀習慣的題是顯而易見,並且讓滑手機的習慣視而不見。
有時候人生就是不斷的改變跟調整,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變更好,就要付出代價,一天改變一點點,一年後就會創造出巨大的改變,我們遲早會走過這一年的,與其到時懊惱,不如現在就起身行動,從向自己大聲宣告要培養的新習慣開始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