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現代商業環境的驅使,在很多地方,我們都需要做點甚麼事情來證明我們的價值,概念上聽起來很像為了管理而管理。
以新聞業的發展為例,每天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真的不多,但是我們卻有很多廿四小時不斷放送的新聞台,而新聞台為了養活旗下的員工,只好更賣力的產出更多新聞。新聞商業化的結果就是產生代理問題,新聞從業人員的利益跟整體社會的利益是有落差的,所以他們會為了他們的利益而做些不見得對整體社會利益甚至有害的事情。這樣說似乎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這其實是現代商業社會的縮影,代理問題存在於各行各業,這個是系統性的問題,當代理人本身存在某種動機,驅使他的行為目標著重在於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增加委託人的利益,就會出現這個兩難現象。
另一個為管理而管理所產生的不良效應是系統會產生「併發症」,這個概念源自於醫源病、或醫源效應(iatrogenic effect),意思指的是醫療業想幫助病人卻讓病人收到其它傷害,醫源病的概念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的到,例如新聞業在報導社會事件時,是秉持著發掘真相的精神,但是在過程中,可能參雜著利益糾葛以及涉及新聞倫理的議題,最後得到大家都不是很滿意結果的雙輸狀態,社會大眾對於新聞從業人員有諸多不諒解,但是新聞從業人員卻覺得委屈,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各方人物心境與糾葛,可以看出新聞業帶給社會的併發症徵兆
不要為了管理而管理,是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話,但是要怎麼做呢?答案還是提升反脆弱性。
總攬目前的管理手段,幾乎都是增加效率、增加速度、維持品質穩定、消除不確定性跟隨機性,這種管理手段會得到一個穩定的系統,但是用人為干預消除系統的不確定性,到最後幾乎都會發生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增加不確定性及隨機性的管理手段,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這種革命性的思想,與目前商學院教育培育的價值觀衝突甚大,將此概念應用在新聞業的話,他們可能要學會在沒有重大新聞的時候保持沉默與低調,平日的新聞時間可能只有卅分鐘,但是遇到重大事件時,新聞時間可能長達兩小時。當然這種想法太極端,沒人會採納,因此我們可以採取折衷的辦法,在不影響既有系統的運作之下,漸漸的提升反脆弱性。
由於代理問題跟併發症,讓我們更難尋找事情利益和傷害間的損益兩平點,而且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推銷「我為你做了甚麼事」比推銷「我為你避免了甚麼事」來的容易許多。但真正的英雄是防止巨大災難發生的人,而不是在巨大災難發生後跳出來善後的人,只是在無名英雄的努力下,巨大災難沒有發生,所以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及獎賞,甚至有可能被當成異類。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我們看待事物的價值觀,讓無名英雄可以發揮影響力,帶領我們趨吉避凶,這樣我們才可以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