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很早就開始學習接收與過濾訊息,並且從一堆訊息中做決策。在史前時代,如果我們沒有注意草叢裡面有隻野獸準備要跳出來,並且做好準備的話,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變成獵物。
時至今日,環境已經改變許多,我們不需要注意草叢裡面是否有野獸,不過我們改成要注意在路上是否有邊走路邊滑手機的冒失鬼、與行人共用人行道的腳踏車以及騎上騎樓準備停車的摩托車騎士。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股票的價格是否到了可以進場或出場的時機、三大法人昨天是買超還是賣超,還有昨晚美股的表現如何。環境經歷如此巨大的改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適應得很好。
在我們的朋友之中,一定有一種人,看起來總是有點急躁,對於小事情似乎會反應過度,我們常常看到他們會對小事情感到驚慌失措,只要很小的事情就可以激怒他們,聽到不好的消息,他們就會覺得天好像要塌下來了,不過聽到好消息時,他們也會快樂地手舞足蹈。還有另一種人,他們看起來總是氣定神閒,他們的情緒不會被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們只對大條的事情有反應,如果他們被激怒,那代表事情真的很嚴重。
如果我們把訊息劃分成資訊跟雜訊,並且定義資訊跟雜訊的差別就是對目的是否有用處,對目的有用處的訊息就是資訊,反之就是雜訊。那麼上述的第一種人就是對於雜訊的有反應,因此會產生過度反應或過度干預的狀況,而第二種人只對資訊有反應,所以他們不會被雜訊干擾。
我們朋友中,也有可能有第三種人,這種人也不擅長過濾雜訊,不過他們不會像第一種人一樣會有過度反應的行為,他們會有相反的行為,叫做拖延。我們給這種人的評價就是做事情會拖拖拉拉,明明就感冒了,但硬是不去看醫生,或是眼鏡度數不夠了,硬是不去配一副新的眼鏡,叫他們做事情,他們總是說:「再說嘛…」這種行為有時候會讓旁人氣死。
或許他們可能不是不去看醫生或不去配一副新的眼鏡,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他們過濾雜訊的速度比較慢,所以會有拖延的行為,等到他們處理訊息完畢後,或許就會行動了,因此拖延是他們的自然防衛機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拖延或許也是一種反脆弱,讓事物自行發展,只是在拖延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受不了就是了。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人在做決策時,越常看資料,雜訊的比重就會越高。就拿台股為例,如果我們只看谷月涵先生對於台股發表的言論,那這個就是一個極有參考價值的資訊,跟他反著做就對了,這招屢試不爽。不過若改成每天看台股的資訊時,那麼雜訊比例就會提高很多,每天有一堆老師在分析台股,十個老師有十一種看法,五個喊買、另四個喊賣,最後一個除了教我們賣之外還叫我們這一個月先不要進場,下個月法人會有大動作,到時候再跟著做就對了。至於哪種說法是對的,我們也沒辦法確定,而且那些老師的績效是可以操作的。
如果我們又改成時時刻刻盯著台股交易價格的話,那麼很多在盤中無法解釋的價格變動,對我們的決策都是一種干擾,況且這種做法很容易被大戶洗盤的假動作給洗出場,最後賺到錢的都不是這種人,而且這種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行為解釋成投資當沖客,但說穿了這個是投機,不是投資。
要緩和干預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用最自然的方式接收資訊,不過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很難,報紙跟網路媒體每天都要產出固定數量的內容,所以我們只好自立自強,我們必須要隨時提醒我們自己,到底目前接收到的訊息是資訊還是雜訊?只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把雜訊過濾掉,我們才不會因為雜訊而對事物產生過度反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