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反應無所不在
過度反應機制,也可稱過度補償機制,跟反脆弱的邏輯一樣,以系統備餘的形式存在。系統如果有過度反應的特質,在概念上會擁有更多容量,以承受更多的壓力因子。
層層備餘,這個是自然系統管理風險的核心特質。若一個系統過度反應,則該系統必然處於過量的狀態,因應不確定性及最糟的結果,這種過量稱為機會性備餘。
一旦把過度反應的概念抽取出來,套在世間的事物上,過度反應現象似乎無所不在:
- 用抗生素抑制細菌,到最後細菌會長出抗藥性,這個就是細菌的過度反應。
- 在吵雜的環境中跟朋友聊天,我們的專注力會不自覺提升,這個是專注力的過度反應。
- 當一個人很忙碌的時候,工作效率會大幅提升,這個是效率的過度反應。
- 有些人在經歷創傷後,不但沒有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反而超越過去的自己,這個是精神狀態的過度反應。
盧克萊修問題
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詩人和哲學家,他曾寫過一段話:「愚蠢的人會相信世界上最高的山就是他見過的那一座山」。
這句話跟反脆弱有甚麼關連性?
關連性在於這句話背後的主張屬於脆弱特質:喜歡穩定、不再探究認知邊界外的事物。
巧的是,我們分析風險時,似乎無意間也落入了盧克萊修問題。我們評估風險時,會用歷史已知的最糟狀況來估算可能的損失,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規模已經超過當時人們預期的最糟狀況。這種不一致性,恰巧可以用盧克萊修寫過的話來敘述:「愚蠢的人會相信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件就是他們所見過的那一次事件」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下一次黑天鵝事件發生時,規模會超越目前已知的最糟狀況。
如果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件不是我們見過的那一次事件,而是另有規模更大的黑天鵝事件等待機會撲向我們,那我們就要預先準備。該怎麼做才可以降低我們在黑天鵝事件中的損失,甚至可以更好?
答案是在我們的系統增加更多的容量,可以承受更多的壓力因子,也就是利用過度反應的效應增加系統強度。就拿鍛鍊身體來說,應用過度反應的訓練方法是:每次都突破前次鍛鍊極限一點點,例如伏地挺身,每次都比前次多做一下即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複利效應就會很驚人。坊間也是有人用同樣的道理鍛鍊酒量,每次多喝一點點,酒量就會變好。
結語
如果用過度反應的角度來看天擇,應該寫成:「過度反應者生存」,說穿了其實是過度反應具有反脆弱的特質,所以遇到不確定性時可以自我修復、甚至自我成長,因此過度反應其實好事。而同樣的邏輯套在人際關係的互動,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讓我們受益最多的人,不是嘗試幫助我們的人,而是試圖傷害我們,最後卻無法如願的人。
套句尼采的話:「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