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閱讀的功能為何,所以對於閱讀的興趣不大。
如果是為了興趣而閱讀的話,那的確有很多其它的事情比閱讀有趣,不過如果把閱讀當作是一種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式,那麼閱讀的成效大到超乎你的想像。
以「提升自己能力為目的」而閱讀的功能有三個:解決問題、拆解知識以及將知識納為己用。
用一句話形容閱讀的功能,就是「從書本中把作者整理的知識拿來用」,畢竟作者已經把他關於某個主題的功力濃縮在一本書裡面了,所以如果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法來看待閱讀,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書本中萃取作者的知識。
不信的話,請看我的解釋。
閱讀的功能(1/3):解決問題
書本是作者對於某個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
前陣子我看了一本書,叫做《逆向工程》,這本書想要解決的問題是:看到坊間很厲害的人事物時,是否可以找到方法或是步驟可以讓我們依循?
吃到一道很美味的菜,我們可不可以找到食譜、作法或是美味的秘訣?
看到一個賺錢商業模式,我們可不可以找到這個商業模式的成功元素?
遇到一個很好的服務,我們可不可以拆解出這個服務之所以好的原因?
答案是:可以!
而且作者把尋找、歸納或是拆解的這個過程稱作「逆向工程」,而且在書本中有交代逆向工程的步驟以及該注意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們有想要偷學東西的需求時,那就可以看這本書,看看作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的功能(2/3):拆解知識
書本的內容是由論點及論證構成。論點是作者的主張,論證是作者為了正名主張成立所提供的證據。
例如《逆向工程》的作者主張逆向工程法其實在很多地方都看得見,只是科技業特別愛用。對於創新者而言,這種行為似乎是自然而然出現的傾向。
作者為了證明他的主張成立,舉了蘋果跟微軟的故事當作案例:
- 微軟早期業務主要是幫蘋果代工電腦的作業系統,但是在蘋果發表麥金塔作業系統的前夕,微軟搶先發表了Windows作業系統。賈伯斯氣得指責比爾抄襲,但是雙方想法的來源其實都不是原創,而是來自全錄的某一個產品,他們只是在這個產品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了自己風格的元素。
- 故事還沒完,在某一次的聚會中,賈伯斯跟比爾同時出席,席間微軟的某個工程師為了刷存在感,所以向比爾推銷他的想法:一種新的操作方式。這種操作方式不需要滑鼠、也不需要鍵盤,只需要用手指在螢幕上面點一點、滑來滑去即可。
- 比爾聽到之後可能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是賈伯斯聽到之後可是如獲至寶,他回去之後就要求蘋果的工程師按照他聽到的想法把東西生出來,這玩意兒就是大家熟悉的iPhone。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作者的主張是成立的。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把這個論點拿來用呢?當然可以!只要把論證換掉就行了。
我們找另一個歷史上逆向工程的例子:在1955年,美國人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不久後索尼(SONY)就製造出日本第一部電晶體收音機「TR-55」,而且索尼做的產品比當時普及的電晶體收音機還要小一圈,因此獲得市場好評。
同樣的論點,但是論證不同,這就可以當作我們自己的主張了。
閱讀的功能(3/3):納為己用
閱讀的終極功能就是要把書中的知識納為己用!但是怎麼用?這是有方法可以依循的,分成宏觀跟微觀兩種角度。
從宏觀的角度切入,就是把作者在書本中的主要論點組合成自己的模組與流程,例如我在這篇文章中把《逆向工程》中作者提出的方法,用我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詮釋一次。這樣以後如果我遇到卓越的事物,而我想要偷學的時候,我就可以用我的方法偷學。
從微觀的角度切入,則是把從書本中拆解出來的知識,重新組合之後,鑲嵌進自己的工作模組。例如《逆向工程》一書中有提到有效獲取回饋的方式,簡單說就是只取跟目標有關係的回饋,其它的不用理睬。
因此我就可以把「有效獲取回饋的方式」,鑲嵌進我的 PDCA 工作流程中,其中的 C (Check)除了比較預期跟實際的差異之外,我還可以蒐集有效的回饋方式。
結語
閱讀的功能為何?答案是把書中的知識拿來用。無論是看作者怎麼解決問題、拆解知識或是直接把作者的知識當作自己的知識。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會遇到的問題都已經有人遇過了,甚至不只一個人提出解決的辦法,我們要做的是找出問題的解答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遇到的困境就會很類似是開書考試,只要找到答案,困境就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讓我們努力閱讀,一起當知識界的胖子(誤)!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信箱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