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做事情,多半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發揮影響力,讓別人覺得自己有用,這種覺得自己有用的感覺,我們稱作自我效能感。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沒用處的話,短期來說,這個人會去動力,而長期缺乏自我效能感的。有可能會導致憂鬱症。根據研究指出,抑鬱寡歡的特徵之一,就是把人生中的負面結果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果沒辦法有效建立自我效能感,就會失去人生前進的動力,這種人生不是缺乏快樂,而是缺乏目的與意義。
這件事情在幫助人的這個層面一樣如此,確信自己的協助有發揮實質效果,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協助者才會有持續助人的動力,也才能獲得心理回報。光是感覺到自己有幫上忙,就會直接影響到協助者是否願意持續給以協助。
因此我們在求助的時候,如果可以讓對方確定他們可以幫上忙的話,那麼他們會更願意幫忙。
第一種方式是把需要協助的內容說清楚,模糊或是間接的求助,會讓人不知道怎麼幫忙,也不知道是否幫得上忙,自然會降低協助的意願,或是提供受助者根本不需要的協助。
第二種方式是讓協助者知道事情的後續進展。當我們不確定自己投注的心力是否值得時,這種感覺很糟,而且不知道受助者後續情況是否好轉,這種感覺也不舒服。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求助時就讓對方知道我們會保持聯繫,讓他們更確信自己可以幫到忙。
最後一種方式是允許他人用自己的方式幫忙。人都想要有點彈性,搞不好協助者想到我們沒有想到的層面,提出更好的點子,而且協助者也不是整天沒事等我們登門求助,因此他們希望提供最有效、最經濟的協助,我們不妨就敞開心胸接受對方用他們的方式提供協助。
大家都想要擁有快樂,但是快樂不是大多數行為背後的主要驅動因素,也不是讓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不需要擔心我們是否能讓協助者感到快樂。
換個角度想,如果做得好的話,我們在幫對方創造自我效能感,所以讓人願意幫忙是優勢,但是讓幫忙的人感受到成就感,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