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科學家的夢靨是與大眾溝通,不知道科學界與一般世界的隔閡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形成的,科學家總是與一般世界的人不對盤,他們老是互相抱怨聽不懂彼此的話。
我們把場景換到另一個極端的狀況,好萊塢的編劇們很懂得跟大眾溝通,他們推出的電影總是可以吸引觀眾,並且票房屢屢創下紀錄,他們的職業就是說故事。
無敘事
理論上,讓科學家向好萊塢學習怎麼說故事,那科學界的問題應該就可以解決了,我們就來試試看兩者是否有交集,可以當作交流的開始。
科學家最常用的敘事結構是自顧自的一股腦兒說個不停,他們常會拿出一張又一張的圖表,然後說這個表的意思是甚麼,還有那個表的意思是甚麼,然後這個代表甚麼意義,所以我們要幹嘛幹嘛,我們姑且稱之為「無敘事」模式
這種敘事結構幾乎可以保證聽眾可以很快的就感覺到無聊、沉悶,甚至精神渙散,不管科學界的成就多偉大,但是只要用結構來敘事,保證有人睡著。
過度敘事
第二種敘事結構是通往困惑的方向,理論上我們跟大家講事情,應該要把敘事的方向鎖定在一條,也就是一次講一件事情,但是這種敘事結構給人的感覺就像在北宜公路開車一樣,來個九彎十八拐,很容易讓人困惑,我們就叫「過度敘事」模式。
這種敘事結構長這樣:用「儘管」把聽故事的人帶往另一個方向,然後再用一個「然而」讓故事方向來個轉彎,接下來用一個「可是」讓故事方向再度轉彎,聽故事的人會很容易就感到困惑。
說故事模式
第三種敘事結構是「故事模式」,敘事結構有三段,第一段是陳述事實,我們把目前的狀況以及所有跟故事有關的事實都擺在第一段交代。接下來是進入轉折、製造衝突、引起緊張、點出問題,這是所有故事情節得以往前進展的源頭。接著故事的主角必須要解決問題,所以故事情節就會繼續推動下去。
故事模式剛好跟我們的大腦很合拍,所以只要能夠把資料用故事模式表述出來,幾乎都可以抓住大眾的目光,所以我們應該要要用說故事模式來把我們想要傳遞的訊息傳給大眾。
結語
故事之所以在科學裡遭遇困難跟挑戰,是因為科學家不知道怎麼說故事,很多科學家以為無敘事或是過度敘事模式就是說故事,但是其實不是。而且在科學家的眼裡,說故事給人的感覺很像是作假、欺騙或是偽造,的確從好萊塢出產的電影,在內容情節裡幾乎都帶有點作假的成分。
不過那些電影出包的是內容,不是故事的模式。如果把敘事或是故事定義成「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也就是故事模式)」的話,那其實跟科學方法(問題─解決方案)很像。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是對故事的模式比較喜歡,也比較記得住,所以將科學方法用故事模式來與一般人溝通,就可以跨越技術的隔閡,將科學的精義直接塞入普羅大眾的記憶裡。
這是所有科學家作夢都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