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功學與潛意識
前陣子我開始在 Podcast 製作成功學的節目,因此我讀了兩本成功學的百年經典,分別是《致富科學》以及《思考致富》
兩本書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是兩篇不約而同地從不同的提到潛意識的概念,這讓我突然對潛意識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想要研究到底潛意識是怎麼讓我們邁向成功。
以下是我的初步研究成果,雖然我還沒有成功,但是我覺得光是研究潛意識就讓我收獲滿滿。
跟潛意識混熟之後,感覺人生從此開外掛!
甚麼是潛意識?
我會用最簡單好懂的方式來介紹潛意識,不過要先從大腦的結構開始講起。
我們的大腦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爬蟲腦、哺乳腦及皮質腦。
- 爬蟲腦包含了小腦跟腦幹,負責掌控我們的基本生存功能(如心跳、呼吸)還有本能反應(戰或逃反應),又稱「本能腦」(下圖最下面那一條是腦幹,右下角那一顆是小腦)。
- 哺乳腦位於大腦內部,又稱為邊緣系統,主要包含海馬迴跟杏仁核等結構,負責處理情緒、記憶和某些社交行為,又稱「情緒腦」(下圖中間部分是哺乳腦)。
- 哺乳腦讓我們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有感受,它是感覺的來源,並且透過感覺來獲取資訊;另外也透過經驗建立價值系統。
- 假設我們小時候因為爸媽對於手足的差別待遇感到憤怒,那麼長大之後面對到差別待遇的狀況時,我們就會想起小時候面對爸媽差別待遇的那股憤怒感。
- 皮質腦是大腦的最外層部分,負責思考、規劃、語言和意識等高級認知功能。這部分是人類大腦相對於其他動物最發達的部分,又稱「理性腦」(下圖上半部外側,長得像腸子的那坨就是皮質腦)。
在概念上,我們可以把爬蟲腦跟哺乳腦看成潛意識的來源,而皮質腦看成顯意識的來源,雖然實際上複雜些,不過這樣分類比較好理解。
在眾多進入潛意識的資訊裡面,只有顯意識賦予意義的資訊,才對潛意識有效果。
我們再拿剛剛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你經歷了一件不公平的事情,這件事情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你的顯意識感覺到不公平,賦予了這件事情不公平的感覺,所以你的潛意識就會讓你喚起小時候面對爸媽差別待遇的感覺,所以你在這件事情的反應,會跟當年向爸媽抗議差別待遇差不多。
另外,潛意識依靠歸納法來當作判斷的基礎,所以如果你一直相信你笨手笨腳的話,那麼潛意識就會歸納出「你相信自己笨手笨腳」,因此你的潛意識就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讓你打翻咖啡杯,或是不小心把重要的東西搞丟,讓你真的看起來笨手笨腳。
先劇透一下,從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衍伸出另一件事情,就是當顯意識開始發展之前,我們無法過濾資訊來源,因此我們很有可能在這個時候被塞入一些有害的想法或是經驗。
例如一個嬰兒如果持續哭太久沒有得到回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覺得他哭得再大聲,也沒有人會回應他。
有了這個歸納結果,之後他可能有甚麼狀況都不會哭,例如尿布濕了、大便在尿布上,或是甚至肚子餓了,他都不會哭,就是對自己身體的任何事情沒有反應。
乍看之下這個嬰兒很好照顧,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有習得無助感了,他知道他怎麼哭都不會有人回應,所以他放棄了。
這件事情很危險,因為他沒辦法針對自己的狀況向外求援並且得到回饋,這種嬰兒的死亡率就會特別高。
因此如果你相信潛意識這件事情的話,學會跟潛意識合作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出並且處理在你顯意識開始運作之前被植入的不良機制,這樣往後的人生就會順利一些些。
潛意識與顯意識
潛意識跟顯意識要怎麼同心協力合作?
我們要從誰比較厲害開始講起。
潛意識與顯意識起衝突的話,誰會贏?
在上一個段落我們講到,顯意識依靠的是邏輯思考來運作,潛意識的運作則是依靠情感以及歸納。
如果潛意識與顯意識產生衝突的話,潛意識一定是贏的那一方,幾乎沒有例外。
我高三的時候因為升學壓力大,所以不太忌口,那時候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考上好大學,其他的部分我都不在意,所以我看起來就是一個書呆子,除了帶一個厚重的眼鏡之外,看起來還胖胖的。
曾經我也想過要不要減肥,讓自己比較健康,但是那時候我一心想要考上好大學,所以我並沒有減肥或是節食的想法,我只要看到食物,就會不自覺的多吃一些,一來是靠吃東西紓壓,再者是專心念書會肚子餓。就算我告訴自己不要多吃,不過我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
十年之後,我已經進入職場,逐漸累積了一些經驗,然後正在求偶中,所以我很自然的會想要把我的體態顧好,雖然我不帥,但是起碼不要讓異性看一眼就不想跟我約會。
有了這個目標,我很自然的開始少吃多動,甚至早上還會早點起床晨跑,過了一陣子勤勞運動的日子,我的體態終於看起來好一些。
所以要嘛就是顯意識跟潛意識合作,要嘛就是潛意識主導我們的生活。
要怎麼跟潛意識合作?
從我剛剛分享的故事,可以推論出一個道理,要讓顯意識跟潛意識合作愉快的話,我們必須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顯意識讓放手,潛意識自己完成目標。
最好理解的例子就是學習開車。
我剛開始學習開車的時候,遇到一個很有經驗的教練,他讓我一次練習一個項目,等到熟悉之後再加新的項目,所以我先從練習方向盤開始,然後再坐上車子,練習排檔桿、離合器、油門、剎車跟方向盤的關係,接著再學習車子在路上的狀況。
即便如此,當我剛開始坐上車子的時候,還是會把離合器放太快,讓車子熄火;或是練習倒車入庫的時候,壓到邊線。
因為當我們還不熟悉怎麼駕馭車子的時候,我們的顯意識就會想要主導一切,不過通常會造成反效果,所以我們就會把車子開得亂七八糟,不是在換車道時忘記打方向燈而惹毛後面的車,就是忘記注意跟前車的距離,在剎車時差點撞上去。
一般來說,我們要等到開車這件事情養成習慣之後,也就是把開車這件事情交給潛意識處理,我們的駕駛技術才會比較穩定一些。
所以養成習慣,或是把工作交給潛意識,是把一項技能學好的關鍵。
至於怎麼把事情交給潛意識?
其實不難,但是聽起來有點玄就是了,就是在學習一件事情時,不要用顯意識批判,而是理解事物運作的道理後,把這件事情交給潛意識處理。
就這麼簡單!
創造可以跟潛意識合作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學會跟潛意識合作,而不是跟潛意識對抗,那麼我們的人生會輕鬆許多。
那麼怎麼跟潛意識合作?
先講重點:請顯意識先去旁邊休息,也就是放鬆。
這裡講的放鬆,除了身體的放鬆之外,重點是腦袋也要放鬆,科學一點的說法是:改變我們的腦波。
所謂的腦波,意思是我們腦神經細胞在活動的時候產生的振動,這種振動在科學儀器上面看起來很像是三角函數的那種波型。
而我們的腦部活動根據狀態可以分成幾個常見的波型:
- Delta (δ):頻率約介於 0.1 – 3 Hz ,這是屬於「空」的境界的大腦波型
- Theta (θ):頻率約介於 4 – 7 Hz,這是進入深層放鬆狀態的大腦波型
- Alpha (α):頻率約介於 8 – 14 Hz,這是處於愉悅冥想狀態的大腦波型
- Beta (β):頻率約介於 12.5 – 28 Hz,這是顯意識清晰狀態的大腦波型
- Gamma (γ):頻率約介於 25 – 100 Hz,這是屬於「禪定」狀態的大腦波型
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人類只能靠冥想、靜坐來改變自己的腦波,所以那個時候得道高僧都是靜坐跟冥想的高手,不過自從進入廿世紀末之後,科學跟宗教開始重疊,科學家開始研究怎麼有效率地改變自己的腦波。
他們找到一種技術,叫做雙耳節拍( Binaural Beat Technology, BBT ),這種技術的原理就是在左右耳分別輸入不同頻率的聲音,然後我們的大腦在整合左右耳聲音的時候,就會產生相當於左右耳頻率差的振動。
例如左耳輸入90 Hz 的聲音、右耳輸入 100 Hz的聲音,我們的大腦就會在整合這兩股聲音的時候,產生10 Hz 的振動,這個頻率剛好落在 Alpha 波之間。
應用這個技術,我們就可以比較有效率地讓自己的腦波處於特定的頻率。
經過我實驗之後,我發現我的腦波在 Theta 狀態的時候,最容易接收到我的潛意識送給我的訊息。
然後我是視覺型的人,所以我的潛意識比較傾向傳給我一個畫面,我看著這個畫面,心中會產生一些感覺或是關鍵字,而這些感覺或是關鍵字通常就是我在尋找的解答。
在知道怎麼讓顯意識跟潛意識一起合作之後,我們還需要再了解潛意識偏好的溝通方式,才可以提升溝通的效率。
潛意識運作的規則
接下來我們要認識潛意識運作的三個重要原則。
潛意識只認識「參雜情緒的現在式」
潛意識沒有時間概念,時間這個概念是人類發明出來的,換句話說,潛意識只接收現在式的資訊。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跟潛意識說:「等我有錢之後,我要怎麼樣怎麼樣。」
這句話代表的是:「我現在沒有錢」,所以我們的潛意識就會真的讓我們沒有錢。
很多人都用錯誤的方式跟潛意識許願,一堆人都說等我有錢之後我要幹嘛幹嘛幹嘛之類的,他們永遠都等不到這一天。
正確的許願方式應該是:「我過著有錢的生活」然後在心裡想像自己很有錢的樣子。
因為潛意識搞不清楚真實世界跟想像的差別,因此我們可以用想像的畫面來讓潛意識以為這是真的。
前面的內容有提到,潛意識的來源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所以潛意識對於情緒特別有反應。
我們可以利用潛意識這個特質來增強許願的效果,簡單說就是除了想像自己有錢之後會做的事情之外,最好這個想像畫面可以引起強烈情緒。
我看過一個電影摘要,這個電影的主角是印度廉價航空創辦人,有一幕主角提到他創立廉價航空的原因:他有一次在外地工作的時候,接到父親病危通知,他急著想回家,但是他沒有錢買機票,於是就錯過了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時機。
因此他立志要創立大家都搭得起的廉價航空,不要讓遺憾再次發生。
他的動機參雜了強烈的情緒,所以他的潛意識會對他的動機很有反應,最後他也實現他的願望。
潛意識一次執行一個概念
潛意識第二個運作原則是:一次只會接收並執行一個概念。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小時候有被排擠的經驗,那麼我們的潛意識就會把這個經驗牢牢記住,當長大之後碰到差不多的場景時,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引導我們做出差不多的反應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人生一直遇到同樣的場景,做著同樣的事情,面臨同樣的抉擇,更慘的是一直遇到同樣類型的爛人。
原因無他,那個深深烙印在潛意識的行為模式,主導著我們的人生。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往內看,請潛意識找到問題的根源,並且撫平這個記憶引起的情緒,有時候甚至要請潛意識改寫這段記憶所引起的情緒跟行為模式。
有天早上我運動完,正在休息划手機的時候,看到有一個朋友在社群媒體連續發了幾篇文,然後他的追蹤者暴增幾百人。
我發現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忌妒他」,因為我也是一個創作者,但是我並沒有辦法像他一樣發幾篇文就讓追蹤者暴增幾百人。
但是我馬上意識到我的忌妒心會毀了我,所以我請我的潛意識找尋我的忌妒心來源。
稍晚我在搭捷運上班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段記憶在:我小時候,任天堂紅白機很流行,有一年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跟我爸回去爺爺家過年,然後我爸帶我的堂哥們去買任天堂紅白機,但是沒有買給我。
那時候的我非常生氣,無法諒解我爸為什麼只買一台給我的堂哥們,不買給我,所以我很忌妒堂哥有電動,但是我沒有。
發現我的忌妒心來源之後,我就在想像中向當時候的我發送一些關愛,因為我的潛意識搞不清楚想像跟真實的差別,所以「現在的我」可以關懷「當時的我」,並且試著平復這個記憶帶來的情緒。
雖然這個記憶之後還有一連串的記憶隨之浮現,不過在一一處理完這些會引起忌妒的記憶之後,我再回去看朋友的發文,我發現我的忌妒心少了很多很多。
潛意識是目標導向
潛意識的最後一個運作原則:潛意識是目標導向。
也就是我們設定一個目標,潛意識就會使命必達!
前陣子我無意間翻到《思考致富》的筆記,我發現我早在九年前就已經決定開自己的公司,只是那個時候的目標細節不明確,所以從九年前開始就斷斷續續的嘗試了很多事情,一直到三年前才比較有眉目一些,並且我的公司在兩年前正式開張!
從這件事情,我理解到,不知道潛意識運作法則的人,會持續發送不同的目標給潛意識。
例如今天跟潛意識說:「我要變有錢」,但是實際上這句話代表的是:「我現在沒錢」;然後明天對潛意識說:「我真的很笨!」所以潛意識接受到的是:「我要表現得很笨」。
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持續傳送不好的想法給潛意識,那麼潛意識就會照著做,然後我們還覺得為什麼潛意識都不幫我們實現願望。
潛意識其實一直在幫我們實現願望,有問題的是我們的想法,不是潛意識!
當我說: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想法,意思指的是我們不能讓有害的思想進入潛意識。
但是根據逆火效應,當我們不要做某件事或不要想某件事時,我們就會想或是做某件事。
例如我現在說:不要想著頑皮豹,我猜你的腦袋現在就會開始浮出頑皮豹的畫面,厲害一點的甚至連背景音樂都會有。
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訂定一個更吸引注意力的目標,最好是一個可以引起自己渴望的目標,這樣我們就會只想著那個目標,潛意識也會被這個目標的內容佔滿,然後我們就不太會把其它有害的想法傳給潛意識了傳給潛意識了。
例如我的目標是要在2024年11月7日之前,建立一個以知識變現為主的付費服務系統。
然後我到現在除了工作跟家庭生活之外,我都在想著這個目標,連睡覺前都在想像我達成這個目標之後,我的生活長怎麼樣。
所以我真的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情,我也相信,我的潛意識會幫我達成這個目標!
在了解潛意識的「脾氣」之後,我們就可以試著跟潛意識溝通了!
怎麼跟潛意識溝通?
當我們打算跟人溝通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對方的名字,對吧?
我們的潛意識也有自己的名字!
要先找到潛意識的名字,才可以有效溝通。
找到潛意識的名字
要跟潛意識溝通,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他/她的名字。
其實潛意識已經從很久以前就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暗示了,只是我們沒有留意潛意識給的這些暗示。
我的潛意識要我叫他 Carl 。
當我問我的潛意識:「你希望我怎麼稱呼你?」,他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給我一個很要好的大學同學的畫面。
他叫 Carlson
我問我的潛意識:你希望我叫你 Carlson 嗎?
我的潛意識回答: No
我再問我的潛意識:那你的名字跟 Carlson 很像嗎?
我的潛意識回答: Yes
然後我想了一下,我再問我的潛意識:你希望我叫你 Carl 嗎?
我的潛意識回答: Yes
所以我就這樣找到我的潛意識的名字了。
聽起來有點扯,但是這是潛意識跟我們溝通的模式。
從剛剛我分享的內容,你有注意到有兩種溝通方式嗎?
第一種溝通方式是我問他(我的潛意識)答,這種溝通方式只能問 Yes 或是 No 的問題
第二種溝通方式是我問他(我的潛意識)一個問題,然後我的潛意識給我一個解答,這個解答不一定是Yes/No的回答方式,可能是我的潛意識想要指引我一個方向,或是問題的解答很難用 Yes/No 來回答。
問潛意識封閉式問題
接下來要介紹怎麼問潛意識封閉式問題。
這種溝通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單擺溝通。
所謂的單擺是由一根繩子跟一個有重量的物體構成,可以是項鍊,比較講究的靈性工作者會用鍊子連結水晶,其實用茶包也是可以的…。
然後我們拿著那個單擺,先跟潛意識溝通好單擺怎麼擺動代表 Yes 、怎麼擺動代表 No ,例如垂直擺動代表 Yes 、水平擺動代表 No ;或是順時針轉代表 Yes 、逆時針代表 No 之類的。
接下來就可以問潛意識問題了,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潛意識的回答。
或許你會擔心單擺的運動是因為我們顯意識向手部肌肉的施力,而不是潛意識向手部肌肉施力,但是我認為兩者擺動方式,有顯著的差別。由顯意識驅動的單擺擺動,振動幅度很大,而且繩子也會一起產生振動;而由潛意識驅動的單擺擺動,通常只有單擺的頭微微震動,繩子呈現一直線,看起來比較像是自然擺動。
而且有一次我的潛意識在讓單擺擺動的時候,我發現我的手部某條肌肉正在用力,但是我沒有下「讓那條肌肉動」的指令。
所以我是相信潛意識可以透過操縱單擺的擺動方式來回答 Yes/No 的問題。
不過如果你覺得上面那種方法太不科學的話,那我推薦另一個經過科學實證的方法。
這個方法不是我原創的,而是《心靈能量》這本書的作者:大衛.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M.D., Ph.D. )所發現的。
大衛.霍金斯畢生鑽研人類意識,是著名的意識能量研究先驅,他也是精神科醫師。他多次接受各大電視網及廣播節目的邀訪;並應邀在牛津論壇、西敏寺、哈佛大學、聖母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地講學,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與追隨。
大衛.霍金斯發現的這個方法叫做肌肉測試,也就是讓你的慣用手的拇指跟食指圍成一個圈,然後陳述一句話。
如果這句話為真,那麼你的拇指跟食指的肌肉應該會很強壯,強壯到另一隻手的指頭沒有辦法把這個圈圈掰開。
反之如果你陳述的話為假,那麼另一隻手的指頭就可以把這個圈掰開。
這個也是另一種可以讓潛意識 Yes 跟 No 的方法。
不過我要提醒的是,有些問題可以得到準確的答案,有些問題會不一定,我建議在向潛意識問問題之前,先問潛意識「這個問題可不可以問」或是「這個問題你有答案嗎?」。
問潛意識開放式問題
最後是要介紹怎麼問潛意識開放式問題的方法。
我的方法是閉上眼睛、先讓我的腦波進入 Theta 波,然後把我的問題跟潛意識講,接著等待潛意識把解答傳給我,通常很快就會收到解答。
我的潛意識會把我要的解答用影像的方式傳給我,我接收到之後,再問潛意識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前面說的忌妒心事件,當我把那個我爸買任天堂給我堂哥而沒買給我的記憶所造成的忌妒心處理完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影響不小的記憶。
那是在我國中的時候,我爸對我的學業成績不是很滿意,而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成績很好,她為了激我,於是有一次在我的面前說:「你幫我問那個同學還有沒有缺一個爸爸?」
雖然我爸說的是玩笑話,但是其實我很受傷,我只記得我聽到那句話之後,也沒搭理他,就走回房間,然後把房門用力關上。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有點忌妒那位成績很好的同學。
但是隨著我的學業成績漸漸有起色之後,我爸也就沒再多說甚麼了,那次可以說是偶發事件,我也早就忘記了,要不是我的潛意識讓我想起來,我還真記不得這件事。
至於我是怎麼處理這些情緒所帶來的行為模式?
其實很簡單也很暴力,我就跟我的潛意識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要被這個記憶所引起的忌妒心影響。
講完之後,我跟我的潛意識確認他接受到我的意思、並且會照著做,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學會跟潛意識溝通之後,人生好像真的像開外掛一樣!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我怎麼用潛意識幫人生開外掛。
用潛意識幫人生開外掛
請潛意識當軍師
潛意識除了可以回答某些問題之外,我們還可以請潛意識當軍師。
具體作法是我們跟潛意識講我們遇到甚麼問題,然後解答的界線在哪,接著我們就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過沒多久潛意識就會帶著解答來找我們。
前陣子我兒子在幼稚園有些偏差行為,老師說請我們再花點時間多陪陪兒子,只要我兒子覺得有人陪伴,那麼他的偏差行為就會減少。
問題是我跟老婆每天下班之後,就已經累到不行了,光是應付日常生活就已經很勉強了,我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生出多的注意力跟體力陪兒子,所以我就把這個問題丟給我的潛意識。
過沒多久,有個想法浮現到我的腦袋之中:我可以請潛意識在我下班的路上幫我充電,這樣回到家的時候,就可以有比較多的體力跟注意力陪兒子玩。
我當天就試試看這個方法,在下班的捷運上請我的潛意識幫我充電,結果發現我的體力跟注意力真的比較多一些,不僅可以在晚餐後陪兒子跟女兒玩一下,甚至在他們睡覺之後,還可以再做一些家事。
從此之後只要我沒答案的問題,我都會請潛意識幫我想解決辦法。
跟潛意識協作
潛意識除了可以當軍師之外,還可以跟我們一起協作,創作內容。
之前我在寫 Podcast 逐字稿時,總是有點痛苦,平均要花一個多小時才可以寫完一集的逐字稿。
現在我的作法是在前一天先列好單集節目的大綱,然後請潛意識針對這一集的內容幫我規劃逐字稿,然後在動筆寫之前,我會先讓我的腦袋進入 Theta 模式,然後再請潛意識幫忙協作。
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在動手寫內容的時候,所有的想法幾乎都會自動浮現出來,所以在寫稿的時候,感覺如行雲流水般的順利,動筆的時間也減少很多,我的紀錄是最快半個小時可以寫完一集逐字稿。
不過這種協作模式需要建立在有效輸入的前提之下,例如在看書的時候,當我們看懂書籍的內容之後,請潛意識把這段內容給記起來,當我們需要用到這段內容的時候,請潛意識讓我們想起來。
如果創作所需的基本知識不夠的話,那麼潛意識也沒有辦法快速產出內容。
請潛意識清理有害的行為模式
最後一個人生外掛功能是:清理對我們有害的行為模式。
我是在升學主義的環境下長大,所以我很熟悉怎麼考試,因為我有很豐富的練習考試的經驗。
所謂的練習考試就是一直作考古題或是一直作同樣的事情,然後到了考試的時候自然就會表現得很好。
但是我在研究成功學的時候,發現這種方法其實跟成功學的觀點相違背,因此我在請潛意識清理對我有害的行為模式的時候,我的腦海很快就浮現出了認真工作的畫面。
一開始我不是很懂,但是隨著相關的畫面越來越多,我逐漸歸納出一個道理:工作要專心、不是要強迫自己賣力。
我領悟到的意思是:我們要多做可以進入心流的工作,而認真是逼自己去賣力做那件事情。
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後,我就開始處理我過去強迫自己賣力工作的記憶所造成的行為模式。
處理完之後,我對於賣力工作這件事情的感覺就有點改變了。
之前我覺得賣力工作是一件值得讚賞的事情,但是我現在會把注意力擺在這件事情是否可以讓我進入心流。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在無意識之中被植入一些行為模式,或是我們已經忘記那些行為模式對我們有害。
如果沒有把這些行為模式找出來並且處理掉的話,這些行為模式可能會在某一天把我們的事情搞砸。
結語
記憶之中,我第一次感覺到潛意識的存在,是在我大學時代某個下著大雨的早上。
我騎著摩托車去上學,在路上前面的一台車突然急煞,我也跟著急煞,但是我的摩托車輪胎因為雨天,抓地力不足,所以我就連人帶車往前滑行。
眼看就要撞上前車的那一剎那,我突然失去意識,然後我看著我不只安然穿越那台急煞的車,還從前面車子間的縫隙「滑」到車陣的最前面停下來,到這時候我才回過神。
現在想想,我的潛意識應該是在危急的時候接手,幫我把摩托車滑到安全的地方之後,才交還給我的顯意識。
自從今(2024)年我跟潛意識再度連上線之後,之前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都匯流到我這是設定的目標之中,或許潛意識從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幫我的人生開外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