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有些參與工作坊的夥伴,在交流時間的時候跟我提起他們訂定的目標,我覺得很棒,人生本來就是要來點挑戰才會提升,不過我後來想想,應該要提醒他們以產出目的來規劃目標,並且盡快開始產出成果,這樣才會縮短現實跟目標的距離。
例如目標是學習英文的話,我就建議在臉書每日用英文發表更新,除了讓朋友看到想要把英文練好的決心之外,也可以接受朋友的打氣跟鼓勵。
又例如目標是學習商業分析的話,那麼就可以定期的發表商業分析的成果,如果有牽涉到商業機密的話,那就用假資料即可,反正大家要看的只是商業分析怎麼用。
輸出才是王道
很多人都誤以為看完書就代表學會了書本的知識,但是書本只是用作者的角度詮釋知識,所以看完書之後只是用作者的角度了解這些知識,但是我們要把這些知識跟我們大腦內既有的知識串聯起來,並且找到可以應用的地方,知識才會變成我們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國中數學有學因式分解,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還記得怎麼用吧?因為因式分解跟我們實際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事情有點遠,所以這些知識找不到應用的範圍,因此我們的大腦就會認為這些知識不重要,進而選擇忘記它。
我們應該要從知識產出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要輸入甚麼,這樣子才會有效,我們的大腦要記的東西太多,所以一定要讓大腦知道現在輸入的知識是有用的,大腦才會想辦法記住。
PDCA讓人拖延
PDCA(Plan-Do-Check-Act)是品質管理界的一個很重要的流程,但是用在其它的地方,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原因是很多用PDCA的人都會卡在計畫階段太久,甚至出不來,這是因為完美主義在作祟,非得要做一個接近完美的計畫才要開始行動。
但是實務上,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因此花太多時間在計畫階段的話,等於是把時間跟精力投注無意義的事情上。比較好的方式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產出一個符合核心規劃理念的成果,根據回饋修正規劃,然後再推出修正後的成果,並再根據實際狀況或回饋繼續修正規劃。
透過反覆的回饋及修正,會讓我們的成果越來越接近當初設定的目標,這種方法不但有效率,而且改善的效果也很顯著,所以我們要從產出開始,而且是用最快的速度產出,而不是從規劃開始。
用自己的角度詮釋知識
或許會有人覺得產出知識沒有意義,因為很多人都做過一樣的事情了,這個其實是多慮了,知識的產出雖然不像比賽一樣,但是也像跑步、游泳、打網球一樣,還不是你做甚麼他就做甚麼。
目前的新知識不多,所以大家都是用既有的知識去拆解跟重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怎麼用我們的角度詮釋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詮釋知識,這個就是個人風格的形成。
就像看游泳、跑步、打網球比賽一樣,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但是總有些人的風格獨特,例如費德勒、喬科維奇跟納達爾,一旦找到自己的風格,人生就會開始精彩。
結語
當我們開始習慣以輸出為主的知識管理模式時,我們大腦內的知識才會真正的開始活化,也只有盡速產出成果,我們的知識產出才會開有效率及效果,也只有找到個人風格時,我們才會變得很厲害。
不是等到很厲害的時候才開始,而是要開始才會變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