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問題時,很多人最先做的事情是先試圖了解發生了甚麼事、這個問題代表的意義,然後再開始思索解決方案。這種先了解問題然後再解決的方法稱為問題解決模式,機械方面的問題適用於這種模式,因為機械的運作模式很固定,所以只要偏離了固定模式,通常都可以找出問題在哪。
不過人際問題就不一定適用這種模式,例如宗翰是兩個老闆的助理,他的兩個老闆都是控制狂,而且兩個人都認為他們才是宗翰的主要主管,另一個老闆的事情是「順便幫忙」,因此兩個老闆會給宗翰方向完全相反的指令,好比說一個老闆叫宗翰整理公司專案的開支明細,他想要看哪個案子有超支的潛在風險,順便約談一下有潛在超支風險的專案經理,了解問題出在哪,另一個老闆就會叫宗翰發信給所有專案經理,要求他們直接控制專案的開支不能超過某個限度。
宗翰在兩個老闆的指令中團團轉,他覺得很挫折,他想要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為什麼兩個老闆給他的完全相反的方向。但問題跟宗翰無關,這兩個老闆其實在暗中較勁,兩位可能都想要把對方鬥倒,宗翰只是整個局中的一個棋子。
宗翰需要的是另一種模式,叫做焦點解決模式,這種模式是歸納出來的經驗模式,不從問題開始,而是從解決方法開始。這個模式在發展過程中發現,人如果聚焦在問題之中,心境就會越來越沮喪,而如果人越是討論對未來的想像,就會變得滿懷希望,而且當人們花更多時間仔細談論這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就會變得越興奮、越有動力、越有創意去構思解決方法。
焦點解決模式最主要的信念就是解決方法跟問題不一定直接相關,這個概念非常的違反直覺,但是就是有效。例如宗翰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兩個老闆在彼此較勁,但是他不一定可以了解兩個老闆為何彼此較勁,而且宗翰也沒有辦法改變老闆,他只能改變自己,並且從微小地方開始改變即可。很多人認為問題需要一個巨大且明顯的改變才可以解決,這種信念會讓人動彈不得,有時候只需要微小且持續的改變,問題終究會解決。
因此要解決問題,首先需要發揮想像力,看到問題解決之後的情境,那個情境長甚麼樣?問題解決後的一天是怎麼過的?通常很多人會說「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但是這種表述方式,問題只解決一半,我們應該要直接想「我想要的是甚麼?」,這種正面的敘述才代表真正的解決方案。因此以宗翰面臨的問題,他要想像兩個老闆用正常態度對待他時,那個一天是怎麼過的?
宗翰想像這一天早上,他迫不及待想要去工作,然後他很專注在工作的內容,兩個老闆跟他講話都客氣,並且因為他把兩位老闆交代的事情做得很好,因此同時受到兩位老闆的稱讚。接下來宗翰需要回答的是,他自己需要做甚麼改變,他才會看到以上的景象?有可能是他自己要調整工作的態度,有可能是他不要讓自己的心情隨兩位老闆說的的話起舞,有可能他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激勵自己的方法。重點是,宗翰必須意識到他要開始改變,整個局面才會改變,他才是那個關鍵人物!
最後宗翰可能選擇從在工作中照到激勵自己的方法開始,雖然兩位老闆的行為跟往常一模一樣,不過宗翰因為找到激勵自己的方法,所以當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他就會暫時離開辦公室,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再開始下一段的工作。時間久了,兩位老闆也注意到宗翰的改變,他們覺得宗翰變得比較成熟,不再是那個毛躁的小子,因此他們不約而同地改變對待宗翰的態度。
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尋找問題的原因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應該直接聚焦在想要的改變以及期待的結果,並且我們要認知到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因此以終為始,想像成功的畫面,接下來發展解決方案,這是一種比較務實的方法。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出甚麼樣的決定,就會創造甚麼樣的未來,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改變,但只要堅持的時間夠久,小小的改變也會像滾雪球一般,累積出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