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國學者加勒特哈丁闡述「公地悲劇」(tragesy of the commons)這個詞,指的是有限資源的賽局理論,每位參賽者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可能的使用資源,但是當每個參賽者都這樣做時,資源就會被過度利用,而過度利用資源的後果也是由所有參賽者承擔。
解釋公地悲劇最常見的案例就是有一群牧羊人帶著羊群在一片公共草地上吃草,有天某個牧羊人就帶了大量的羊來放牧,雖然他知道草地可能無法承受過度放牧,但他的做法讓他獲的額外的效益,因此所有的牧羊人都跟著做,草地的牧草很快就被耗進,再也無法牧羊了。
這代表有限的資源會因不受限的使用而被過度消耗,每個人都企圖擴大可使用的資源,資源耗損的代價卻轉嫁到所有可使用資源的人,因此解決公地悲劇唯一的辦法就是由公權力限制每個人使用資源的權力。
乍看之下,公地悲劇的現象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最近預防公地悲劇的成功案例就在我們身邊:口罩實名制。
當疫情暫時看不到盡頭時,人性本能的反應就是開始囤積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口罩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人們購買口罩時有兩種策略可以選擇:囤積口罩、不囤積口罩,只買足夠的量。我們用賽局理論的報酬矩陣模擬兩位民眾選取不同策略後所造成的報酬,括號內的第一個值代表第一位參賽者的報酬,後面的值代表第二位參賽者的報酬。
結果顯示,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自己囤積大量口罩,而其它人不囤積大量口罩;最差的情況是自己不囤積大量口罩,而別人囤積大量口罩。報酬矩陣顯示,對於每個人來說,只要想到自己不囤積大量口罩,而別人可能會囤積大量口罩時,每個人就會選擇囤積大量口罩。最近口罩購買的現象就是典型賽局理論的囚徒困境以及公地悲劇現象。
如果公權力沒有介入管制的話,那麼先購買口罩的人,就可以囤積大量的口罩,而囤積口罩的現象,會引發連鎖效應,使得原本不打算囤積口罩的民眾,也加入囤積的行列,因此口罩就會迅速地被買完。
台灣政府的做法是推出口罩實名制,直接用公權力限制每位名眾購買口罩的量,這種作法確保每個人都可以買到口罩,即便口罩的量不一定足夠。由報酬矩陣顯示,對於每個人而言,不囤積口罩的情況是次差解,不過公權力已經介入,確保每個人只能維持次差解的狀態,次佳解(大家都囤積口罩)、最差解(別人囤積口罩、自己不囤積口罩)跟最佳解(自己囤積口罩、別人不囤積口罩)的狀況都不會發生。
至於為何衛生紙跟糧食沒有引發囤積潮?答案是衛生紙跟糧食的存量充足,因此雖然有一點零星的騷動,但是大家發現存量充足時,搶購的效應就不會發生。
簡單來說,面臨到有限資源的分配問題時,公地悲劇就很容易發生,解決辦法只有用公權力引入管制。
其實只要留心辨識,我們周遭環境處處有公地悲劇的影子,例如兩個小孩分一塊蛋糕、歐式自助餐的取餐現象、公共廁所的擦手紙,甚至大眾運輸的博愛座設置策略,都是公地悲劇的應用範圍,因此只要掌握公地悲劇的解法,遇到狀況時,就可以讓所有人迅速脫離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