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當下我們做了甚麼事情,這個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研究指出,讓我們感到最艱困的那些步驟及方法,往往是學習效益最大的。
不過人都會往舒適的地方去,所以我們會不自覺的選擇一條最舒適的路學習,這條路不一定最有效。要讓學習的效果發揮到最大,我們應該要刻意選擇那些最艱困的路。
專心致志
在網路時代,專心致志大概是數一數二難的事情。我們在專注一件事情上,會遇到很多困難,分別是無法開始專心做一件事情、無法維持專心甚至根本無法專心。
無法開始專心做一件事情,代表的意思是有一個驅使我們去做其它事情的渴望,或是有一種不想做那件我們該做事情的厭惡感。這個時候承認這種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只有承認我們不想開始專心做那件事情,我們才有辦法改善。比較好的對策就是直接開始做事情,有個比喻是我們要先克服事情的「淨摩擦」,一但事情開始有進展之後,淨摩擦就會變得比較小。
在維持專心的方面,研究發現,比起把練習集中在同一時間,分散在不同的學習時段更能讓人既駐所學,即使我們處在徹底的專注之中,在技能的不同面向或是在需要記憶的知識之間輪流練習,也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至於無法專注的問題,可能與興奮感有關,興奮感是我們對某項事情的整體感覺,一般的概念是想睡覺時興奮感低,運動後興奮感高。但是興奮感太高的時候,專注力就會降低,過度興奮就會開始分心了。
在一個實驗中,睡眠不足與充分睡眠的受試者,一起進行一項認知任務,結果充分休息者的表現比較好。不過把場景換到有吵雜的背景時,睡眠不足的受試者反而表現得比較好。這個研究的結論是噪音會提升興奮度,讓睡眠不足的人受益,但是充分睡眠的人的興奮程度會因此提升太多,所以表現會受到影響。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興奮度,維持需要的專注力。
提取記憶
有一個研究是關於學習策略對記憶力的影響,研究人員將一群程度差不多的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採取傳統的學習方式:看書跟作筆記;第二組人採取自我測驗的方式學習,看完一個段落之後,闔上書本,回想書本中的內容;第三組人在學習之前先畫出學習地圖,測驗結果是第二組人表現的最好。
結論是不管是否準備好,提取記憶的效果都比較好,特別是如果把提取記憶跟查詢答案的能力結合起來,這就會是一種比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都好很多的學習方法。
看完書本之後馬上把書闔起來並且自由回想,這個動作是在向我們的大腦提取記憶,很多都覺得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障礙,但是這個其實是讓學習有效的關鍵。提取記憶可以強化未來學習的功效,甚至在學習新事物之前就發揮效力。
試著提取一個尚未存在腦中的答案,在概念上來說,就是在大腦中鋪設一條道路,這可以帶領我們更輕鬆的走向一個新的知識領域。研究指出,這種機制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注意力,去面對一個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我們的頭腦會自動調整注意力資源,去發現看起來像解答的資訊。
意見回饋
回饋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否能夠立即針對表現獲得意見回饋,是專業級等級的一個要素。如果沒有回饋,就沒有進步,當持續使用一項技能但是卻沒有變的比較擅長時,能力就會下滑。
回饋不見得越多越好,關鍵在於回饋的類型。當回饋針對個人的時候,通常會有反效果,而且我們不盡然可以客觀地看待這種類型的回饋。只有能告訴我們哪邊表現不好以及如何改正的回饋,才具有讓我們改進的功效。
有時候我們會對無益處的回饋過度反應,回饋對行動力也有負面影響,不僅過度負面的回饋會降低行動力,過度正面的回饋也會阻礙我們進步。不過更多人是害怕回饋,面對回饋的恐懼通常比體驗回饋更令人不舒服,害怕回饋的恐懼會使我們的學習停擺。面對這種情況,只有鼓起勇氣直接面對回饋,通常我們找到解讀回饋的正確方式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回饋的內容跟伴隨回饋而來的情緒給分離,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專注在回饋內容本身,而不受到情緒的干擾。
結語
突破舒適圈,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會讓我們感到不舒適,但是一旦成功突破舒適圈之後,能讓我們感受到舒適的範圍又會多出許多,而那些讓我們感到困難的學習方法,才是突破舒適圈的關鍵。
持續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才是讓自己不斷成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