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當時的經濟情況是這樣子的:從1929年來,由於工業化造成的科技進步及生產效能提升,那個年代的商品變得又多又便宜,企業的利潤大幅上升,所以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就像《大亨小傳》描述的場景一樣,這個年代自美國人從歐戰前線上歸國起,加上工業化浪潮、民眾旺盛的消費需求與欲望,造成生活方式徹底改變,這一切彷彿讓人相信在這資本主義創造出來的紙醉金迷世界裡,這才是救贖。
不過相對於企業的利潤大幅成長,當時勞工階級的薪水卻沒有跟著成長,所以生產效能提升而多出來的商品,很快地就臨了滯銷,接著企業的利潤下滑,經濟成長到了瓶頸。這時有錢人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投資資本,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只投資資本,不增加勞工階級的薪資,那麼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也不見得賣得出去,因此有錢人對於是否繼續投資資本,顯得興趣缺缺,因此剩下的路就是把錢擺到股票市場。
當時的股市一片大好,一開始是用自己的資金投入股市,後來越來越多人貸款買股票,於是股價越來越高,當大家注意到不對勁的時候,事情已經來不及了。1929年華爾街股災之後,很多人貸款買股票的人無法償還貸款,所以銀行爆發信用貸款危機,恐慌的存戶深怕自己的錢無法領回,於是造成擠兌,不少銀行在這個時期倒閉。
信用貸款危機之後,企業開始減少支出,並且盡可能地保留現金,接下來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連普羅大眾也開始節約度日,這連帶影響到國家的稅收驟減,因此國家也開始大幅降低支出。
羅斯福就是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於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羅斯福新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國家舉債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補貼及其它方式來降低失業,藉以提升景氣。以羅斯福新政為例,當年的大規模公共建設直接或間皆的創造了2500萬人的就業機會。
從凱因斯學派的觀點,這是一個成功的實驗。凱因斯主張國家需要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而羅斯福政府舉債投入公共建設,的確創造了就業機會,而那些獲得工作的人,就會產生消費行為。羅斯福新政印證了凱因斯的主張是有效的。
同時國會決議一般商業銀行不得再從事以股票或債券擔保的貸款業務,也不得放款給股票經紀人,少了融資的加持,股市交易額日漸黯淡,但是從此之後的好一段時期,股市不再是造成經濟及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了。
此一措施等於是直接消除了此次經濟危機的原因,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把投機行為趕出股票市場,從此大家只能拿自己的錢,或是其它資產抵押的貸款,購買股票,少了投機行為,股市交易理性許多,但也就是少了投機這一味,股市交易淡然無味。
羅斯福政府另外還做了一件立意深遠的事情,他們籌設了一個國家存款保障基金,在銀行破產時,可以支付存戶的存款。這項措施等於是實質保障存戶的存款,因此往後在經濟或金融危機產生時,民眾擠兌的機率就大為下降。
後世的學者表示,新政期間建立的機構,至今仍是美國經濟穩定的基石,如果沒有存款保障基金的問世,一旦經濟或金融危機發生,事情只會更嚴重。
在羅斯福政府的帶領下,美國經濟逐漸好轉,當然羅斯福政府的新政也不是都有益處,有些政策從現在看起來,不一定是最佳的決定,不過整體來說,羅斯福新政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保留了美國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向其它國家一樣垮台。
羅斯福新政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開創了一個政府的標準作業流程,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可以舉債擴大公共建設,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整體需求,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雖然執行的成效不一,但是這起碼是一條已經證實有效的路,後世許多政府要員,在遭逢經濟不景氣時,都會仿效羅斯福新政的措施,舉債來擴大公共建設,一來是增加就業機會,二來是完善基礎建設,等到經濟好轉的日子,這些基礎建設會發揮加乘效果,讓經濟的發展更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