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市場跟政府的關係,資本主義可以分成三種:
- 第一種是自由市場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有自由的競爭,政府干預的力道最小。
- 第二種是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體制下政府對市場進行廣泛的干預和控制,如果政府干預的程度高於私人決策部分,那麼就種體制就叫做計畫經濟。
- 第三種是介於自由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中間的混合體,市場扮演主要的腳色,而政府以不同程度的力道介入市場。
但是在自由市場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中,雖然號稱自由競爭,但是供需不見得總是平衡,而且市場上總是會有些逼迫的現象,所以會導致單方面的壟斷。而且不受控制競爭是具有毀滅性的,而排除不受控制的競爭,方法一樣是靠壟斷,因此在市場上,表面上看似自由競爭,但實際上只有壟斷,只是我們是否有發現壟斷的現象而已。
很多公司的高階主管會提出獲利目標,尤其是銀行業,彷彿這些目標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理論上未卜先知的報酬率只存在計劃經濟中。在概念上來說,現代資本主義其實就是一種計畫經濟,儘管跟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不相同,不過兩者都需要事先計畫,且做好準備,因為風險跟利潤如果無法事先估算的話,就不會有人想要投資。
其實我們並非活在市場經濟中,而是我們的系統目前找不到比「資本主義」更貼切形容。這是一個介於國家與私人之間、介於壟斷式大企業與自由競爭的小公司間的混合型態。這個系統的驅動力是「投資金錢以獲取更多金錢」,但是真正的資產成長必須仰賴科技的進步,否則資本主義就無法發展下去。
而且資本主義的發展向來都是有國家全力支持的,到了十九世紀,現代資本主義隨著工業化興起時,國家的角色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急速的科技帶來不可逆的社會轉變,例如人民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社會經濟的改變也需要國家的協助。
更重要的是,國家需要讓人民可以承受科技變革,否則生產力持續提升也是一種折磨,許多昔日有保障的工作消失後,人民必須活在失去工作的恐懼中,因此許多國家會實施失業保險或是社會救濟的制度,企圖在資本主義關鍵壓力點,緩和一下對社會造成的傷害。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家無所不在,沒有國家不斷的協助跟干預,資本主義早就玩不下去了,但是當商品跟金融資本在全球流通時,國家顯得無計可施,或許有人覺得國家影響力式微或國民薪資水準降低是因為全球化的關係,但是罪魁禍首並不是全球化。
當十六及十七世紀,歐洲人的資本隨著東印度公司的船航向世界各地的時候,全球化早就開始了,而且十九世紀也因為蒸汽船與電報的誕生,引發另一波全球化,所以這一波隨著網路誕生的全球化,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不過跟著這次全球化同時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投資地競爭,這個概念主張國家必須盡可能的提供廉價勞動力,才能將跨國企業留在國內。這個主張其實沒有根據,因為跨國企業頂多只有把生產部門外移,但是研發及管理大多數留在本國,高階主管也幾乎都來自於原生文化圈。不相信的話,試想西門子是哪國的企業?十之八九的人第一印象都會回答德國企業吧?
全球化被跨國企業濫用在壓低勞工薪資、降低企業稅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因此國家影響力式微或國民薪資水準降低並不是因為全球化的關係,罪魁禍首是那些實行壟斷及威脅的跨國大企業。
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實行資本主義的跨國大企業,另一個面目是花衣魔笛手,那些民眾跟隨著跨國大企業吹奏的笛子聲往前走,絲毫不知前方的道路會通往滅亡,因為現代經濟及金融知識,已經複雜到無法單靠一個人了解事情的全貌,而在搞不清楚狀況之下,很容易就喪失獨立思考,不小心就會變成新的奴隸,受制於跨國大企業。
因此,資本主義的實行,必須要透過民主政治的運作方式,制定符合大多數民眾利益的經濟政策,而非少數壟斷企業綁架國家的運作,社會才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