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要拉回1971年,當美國的尼克森總統宣布一盎司黃金不再兌換到卅五美元的那一刻起,國際的貨幣秩序開始失序。
二戰後,各國為了維持國際貨幣的秩序,44個國家的代表於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列敦森林公園內的華盛頓山旅館,制定了國際金融及貨幣的秩序,統稱布列敦森林協定。布列敦森林協定最關鍵的內容是實施固定匯率,使美元與黃金掛鉤,使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
但是實行沒多久,大家就知道這個協定總有一天會崩潰,所以大家把美元換成德國馬克,此舉造成各國因航必須經常干預並且收購美元,尤其是德國的聯邦銀行,大家都買德國馬克的結果就是德國馬克經常升值,因此德國聯邦銀行必須要持續買進美元,以防馬克升值太多,對德國經濟造成影響。
穩定美元的匯率,其實應該是美聯儲應該做的事,但是美聯儲技術性卸責,因此穩定匯率的責任落在德國聯邦銀行身上。1979年德國聯邦銀行受夠了,不再續買美元,造成美元暴跌,美元的實質購買力大幅下降,等於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變貴,工會要求提高薪資以平衡物價,這個舉動造成停滯性的通貨膨脹。
這時美國聯準會主席限縮貨幣供應,因此通貨膨脹率下降,但是利率飆升到20%。事情會這樣發生是因為該任聯準會主席沒有提出明確的利率目標,而是改成明確的貨幣供應量,所以利率就會自由波動。此舉讓債券成了投機的標的,還有讓銀行瀕臨破產。
銀行的運作規則是吸引存戶存錢,然後把錢用比較高的利息借給企業或個人,但是利率飆升到20%時,存戶會把存在銀行的錢領走,拿去放在利率比較高的地方,因此銀行的錢就會不足,可以提供貸款的金額就不夠。而銀行要吸引存戶的話,就要開出比債券的利率還要高的條件,但是銀行放貸出去的利率沒這麼高,這樣下去,銀行就會破產。
而美國國會為了避免銀行大規模破產,做了一個關鍵的決定:允許銀行進行投機業務,造成了新金融商品的問世。
首先是不動產證券化。在高利率時代,低利率貸款對於銀行而言是賠錢貨,不過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腦筋動得很快,他們把低利率的房屋貸款從儲蓄銀行那邊購買過來,然後包裝成證券,接著再賣回儲蓄銀行。
所謂的證券化就是從持有的資產或債務(例如房屋貸款),篩選出未來產生現金流量、信用品質易於預測、具有標準特性的資產作為基礎或擔保,經由信用評等機制,將該等資產重新組群包裝成為小額的證券型式,向投資人銷售的過程。
而不動產證券化是指將投資人與其所投資的不動產間的法律關係,由直接持有不動產所有權的物權關係, 轉變為持有有價證券,意即將不動產由原先僵固性的資產型態轉化為流動性之有價證券型態。
銀行一旦出售證券化的債券,就不需要再負責任,但是作為擔保的抵押品也不一定可靠,因為房屋貸款的借款人不必提供任何擔保品,所以一旦借款人違約,這個證券是沒有安全保障的,因為貸款是依據票面價值進行證券化。
第二個創世之舉是垃圾債券,垃圾債券是由信用評等差、風險高、沒人想買的公司債組成。不過公司債其實相對安全,如果企業付不出利息時,債權人就有權申請強制執行清算,而清算後的公司資產往往高於負債,因此即便公司破產,投資人還是可以獲利。因此有人把這些公司債重新組合,並且證券化,風險就從原本持有單一公司債變成一個複合的風險投資組合,看起來風險平均分散給所有證券的投資人。
由於這個遊戲成效太好,因此自1980開始形成一種新的遊戲規則,在金融界的獲利比老實做生意的獲利好太多,而投資銀行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相形之下,實體的利潤卻萎縮了。
而且這種衍生性的金融商品是一種零和賽局,並且會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所有受到衍生性金融商品影響的實際商品價格會持續的波動,儘管在真實世界之中,狀況變化不大。
這種信貸遊戲屢屢出包,光是1979到今日,發生的銀行危機、貨幣危機或是國債危機就已經數不清了,而且這個炒作起來的超級泡沫隨時都會破。由於這個泡沫實在太大,任何人都承擔不起泡沫破裂的後果,因此自2,000年後大家只能盡力穩住這個大泡沫,避免實體經濟一起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