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脆弱性、錯誤資訊以及反脆弱性簡化成以下的關係:
若一個系統具有脆弱的特質,那麼這個系統就需要依賴事物按照計畫進行,而且系統必須盡可能縮小計畫與實際的偏差,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因為對於脆弱系統,偏差所造成的傷害多於幫助,這個也是脆弱系統需要預測未來的原因。事情反過來講也可以,如果一個系統開始著重於預測未來,那麼這個系統就會依照預測的未來情境而預做準備,一旦事情不依照預測的情發生的話,偏差對系統造成傷害一樣大於幫助。
我們可以說,如果偏差帶來的幫助大於傷害,且系統不是很在意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不確定性時,那麼這個系統就具有反脆弱性。
如果用更具有野心的觀點來看上述的推論,我們可以用理性的錯誤嘗試法(Triai and Error),建立一個系統輸入及輸出的邏輯關聯性,並且把輸出的偏差或錯誤當作一種資訊來看待,那麼偏差將不再是偏差。又如果我們每一次都可以從嘗試中獲得資訊,讓我們了解做甚麼事情會得到甚麼結果,那麼每一次的嘗試都變得有價值,而衡量因偏差所產生的損失以及獲益,就可以讓我們知道要往何處去才是系統的最佳解決方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我們的解決方案會越來越明朗。但這邊所說的偏差或是錯誤,是局部性的錯誤,不是整體性的錯誤,是小錯誤,不是毀滅系統的錯誤。
巧合的是,上述的步驟和品質管制流程的PDCA作法類似,所以PCDA可以視作提升反脆弱性的一種手段。
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 一個有反脆弱性的系統,從錯誤或不確定性中得到的獲益應該比傷害還大。
- 如果一個系統具有反脆弱性,那麼這個系統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 是否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是觀察一個系統是否具有反脆弱性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