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意思是市場上流通貨幣量增加,讓更多的錢追逐較少的商品,所以依照供需理論,商品的價格會提升。
在資本主義型經濟體,通貨膨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科技及生產技術的發展讓產品變的比較優良,也比較便宜。但是產品變便宜意味著企業的利潤下降,這樣子就沒有理由要繼續投資,所以連帶的勞工薪資可能下滑,而且企業也有可能無法償還貸款,這時就需要用通貨膨脹引起的價格提升效應,平衡企業因科技進步所引起的產品價格下降效應。
大家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有信心時,銀行就樂於放款,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但這並不表示通貨膨脹就會發生,如果企業將貸款投資於生產時,那麼商品數量也會增加,在某些條件下,商品跟貨幣會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不過如果企業擴充產能太多,造成產能過剩十,商品就會滯銷,造成經濟衰退。
在資本主義經濟體,通貨膨脹不是壞事,只要薪資水準跟著物價提升,那麼經濟就可以維持正常發展。
但是資產有個奇怪的現象,資產真正的價值跟大家期待的價值會有差距,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有時候某家公司傳出甚麼消息,很快就會反應在股價上,而且大多數都是不理性的反應。
這種現象不太健康,理論上每種資產的價值估算方式是看一定期間內的獲利能力,而且獲利必須以持續性的收益提供,如果資產的價值持續上漲,但是資產的實質獲利能力卻沒有增加,那麼這種現象就叫做投機。
在資本主義經濟體下,貸款扮演的角色也悄悄的轉變,有種投機的方式是借錢買股票,又稱做槓桿交易,假設大家買股票的資金是用借的,股票上漲後,賣掉股票、把借的錢還清,剩下的利潤簡直是無本生意!不過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如果借錢買的股票價格低於某個程度時,也就是股票價值低於貸款的某個比例,投資人就會被要求補繳保證金,不然股票就會被強制賣出,然後結算貸款金額。
當某個商品掀起投機熱潮時,投資人看到自己的資產增值了,但是這種增值是貨幣的增值,不是商品的價值提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荷蘭的鬱金香熱潮,在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這種故事的結局如我們預料的一樣,當大家發現這種不理性的價格跟資產真正的價值差太多時,價格就會崩盤,但是某些投資人借來投資的錢,還是要償還,因此炒作熱潮過後,緊接著上演的就是程度不一的信用貸款危機,歷史的劇本都是同一套,只是每次上演的人不一樣而已。
其實通貨膨脹跟投機,兩者都是用比較多的錢去追逐比較少的商品,只是兩者的尺度不同。一個是站在總體經濟的角度,用提升系統貨幣流通量的方式,讓系統內的資產或商品的價格提升,但是在真實世界中,狀況沒有太多的改變。
要經濟沒有實質成長,不管是通貨膨脹或是投機,都是一種零和賽局,兩種形式都是重新分配現有的資產,並沒有增加可分配的資產。
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之下,經濟的持續成長是必須的,如果經濟沒有持續的成長,資本主義的運作就會面臨崩潰。而貨幣的價值跟資產的價值是不相同的,只是不少人都誤會了,當一堆人開始炒作某項商品時,代表信貸危機悄悄接近了。不過舉債不一定是壞事,如果舉債的目的是增加資本,那是好的事情,只有增加貨幣為目的的舉債,才是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