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這一波全球化的起因是通訊跟交通技術的提升,讓資訊跟人可以隨時流通,所以造成了國家的界線在某些領域之中日趨模糊。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自由貿易主義抬頭。目前這波全球化的官方歷史是從英國在十八世紀採取自由市場跟自由貿易政策開始起算。看到英國經濟的成功,其他歐陸國家紛紛跟進,這時的主要政策為各國採取自由放任產業的政策、國際間的物流、金流人流限制較低。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了求生存,再度建立貿易壁壘,因而引起經濟緊縮和社會動盪,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戰後美國帶領各國重建經濟,透過「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談判,各國貿易自由化終於有些進展,但是保護主義和政府的干預仍然存在。
直到1995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升格為世界貿易組織,並且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世界銀行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
不少人相信自由市場跟自由貿易是帶領國家邁向繁榮的燈塔,但是實際上我們都被這份官方紀錄勾勒出來的景象給誤導。
如果自由貿易跟自由市場如果真的這麼好的話,為何兩百多年前的清國沒有因此受惠,反而會讓香港會變成英國的殖民地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因為鴉片戰爭變成英國的殖民地,而鴉片戰爭會爆發的原因是當時清國出口的茶業在英國大受歡迎,英清之間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而英國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所以把在阿富汗跟印度間生產的鴉片出口至清國,但鴉片是違禁品,而當清國官員扣押了一批非法進口的鴉片時,英國卻藉機挑起戰爭。最後清國戰敗,除了割讓香港外,還必須放棄自己制定關稅的權利。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在英國霸權下發展的自由貿易跟自由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靠著軍事力量,而不是市場力量,很多實行自由貿易的國家,都是不平等條約下的產物。
而那些先進國家為了自身利益,透過殖民主義和不平等條約強行要求別國實行自由貿易時,他們本身仍然保持相當高的關稅和採取保護主義,所謂的自由貿易,是讓這些先進國家自由出口貨品到別國。
二戰後幾乎所有成功的國家在經濟剛起步時,都是透過國家主義政策,以保護、補貼和其它形式的政府干預,獲得初步的成功。
所以全球化的真相跟我們看到的官方歷史不太一樣。
全球經濟是由那些先進國家決定的,這些國家採取的政策對世界經濟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國家的意志,才是影響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因素。
他們透過胡蘿蔔(採取指定的政策才可以獲得外援或貿易協定)與棍子(不配合就實行經濟制裁)建立經濟治理的體系,而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三個機構就是實現經濟治理的機構。
於是弱小國家被迫實施自由貿易,而不是基於自由意願選擇,所以這些國家再也無法走向富強之路。
這才是全球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