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大賽的話,建立好習慣應該可以排到前幾名。建立一個好習慣真的是難到不行,尤其是一個持久的好習慣。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建立一個持久的好習慣很難?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待建立習慣的過程有偏差,以及太急切地想要獲得成果。首先建立習慣的過程是漫長且令人沮喪的,原因是在建立習慣的初期,新習慣帶來的效益非常非常的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就像複利效應一樣,假設每天進步1%,過了20天之後累積的進步程度是20%,問題是20%的進步看起來明顯嗎?見仁見智,因此很多人會在建立習慣的過程中等不到習慣帶來的效益,因此就放棄了。
像很多人一樣,小明想要建立一個閱讀的習慣,因為很多人說閱讀可以讓眼界更開闊,因此小明也想試試看,他想從每天下班晚餐後閱讀30分鐘開始做起。第一天中午,小明跑到公司附近的圖書館借了幾本他有興趣的書,晚餐後收拾完,他興致勃勃的開始他的閱讀計畫,第一天很順利的看了30分鐘的書。第二天晚上也閱讀了30分鐘,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也都很順利,不過第六天是假日,所以小明有點懶散,他想說一兩天不閱讀應該沒關係啦,所以第七天他也不打算閱讀。
第八天他剛好工作比較忙碌,加班完之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家,看到擺在桌上的書,他實在是提不起勁,心裡想說再PASS一天好了。第九天,他終於拿起書本繼續閱讀了,但是因為上一次閱讀是四天前,書本的內容早就已經忘光光了,所以小明看得有點吃力,等到閱讀到一個段落,不小心拿起手機滑了一下,就這樣一頭栽進手機的世界,等到小明驚覺不對勁的時候,時間已近午夜。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種困擾,為什麼建立一個習慣這麼難?以小明的例子來說,因為閱讀的效應沒有形成一個正向回饋,所以小明是憑著興致維持閱讀習慣,一旦興致不建了,維持習慣的動力也就不見了,因此想要建立習慣,我們要尋找維持習慣的動力來源。《原子習慣》這本書說,維持習慣的動力有三個層次,由外到內分別是習慣的結果、習慣的過程以及身分認同。
用習慣的結果維持習慣的做法就像小明一樣,他看見別人說閱讀可以讓眼界更開闊,所以他想要維持閱讀的習慣,就這樣,其它的層面沒有任何的改變。倘若小明想要用習慣的過程來維持習慣,他可以為自己設計一些獎勵機制,例如閱讀30分鐘後可以滑手機15分鐘,弄一個閱讀撲滿,每天存一點閱讀時間,等到閱讀時間夠多了,才可以滑手機,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多閱讀,效果會好一點點。
維持習慣動力來源最有效的是建立身分認同,如果小明今天認為他是知識工作者的話,那他一定不會捨棄閱讀的習慣,他也會在每天安排一些時間閱讀,他可能也會建立一個把閱讀內容再產出的機制,例如寫文章或是在網路上發表心得之類的。只要成功建立起新的身分認同,那很多習慣的建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會避免建立壞習慣,很多知識工作者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看一些對於生產知識沒有意義的媒介,例如單純滑臉書。
想要多閱讀?那就讓自己認同知識工作者這個身分。想要多運動?那就讓自己認同健康的人這個身分。找到對的身分認同,建立習慣就像喝水一樣簡單!
人很容易低估每天維持好習慣的價值,好習慣就像每天都變好1%,持續一年之後,效果就會很驚人。從成功回頭看,其實是由好習慣堆積而成的,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因此我們要善用時間,從身分認同開始打造好習慣,讓時間變成我們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