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模擬一種情境:在每個人的互信程度不足的情況下,要順利地做成一樁生意,是件困難的事。
對於買方來說,最擔心的情境就是付錢了但是沒有收到對應的商品或服務,而最想要發生的情境就是收到商品或服務,但是不需要付錢。
賣方的情境剛好跟買方相反:最擔心提供商品或服務而收不到對應的錢,而最想要發生的情境就是收了錢但是不需要提供商品或服務。
我們用賽局理論的報酬矩陣來表示買賣雙方的情境模擬:
如果買賣雙方都不信任對方會履行義務的話,那麼買方可能不付錢,賣方可能不提供服務,這種狀況對於雙方都是次差的情境,而且這個情境違背買賣的初衷,以賽局理論來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囚徒困境。
而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條件,也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服務),在互信程度不足的情況下,誰都不想先行動。因此雙方需要先建立信任關係,證明自己一定會履行義務。
賣方需要證明一定會提供服務或商品,因此賣方的整體最佳情境已經不存在,而剩下的兩個情境中,收到買方付款是較佳的情境。同樣的,買方需要證明一定會支付服務或商品對應的金額,因此買方的整體最佳情境也已不存在,剩下兩個情境中,收到賣方提供的服務或商品是較佳的情境。
經過調整策略之後,買賣雙方較佳的情境均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因此雙方為了建立信任關係而做出的行為,有助於讓促成交易變成雙方的最佳情境。從賽局理論的角度來看,建立信任關係可以讓雙方脫離囚徒困境。
建立信任關係的行為發生在很多地方,就連教養小孩也可以運用建立信任關係來脫離囚徒困境。例如小孩子不吃青菜的時候,做爸媽的除了逼迫小孩吃下去之外,通常還會運用獎賞策略,他們會對小孩說:「你把青菜吃完,我就給你糖果。」
對於小孩而言,最棒的情境就是不吃青菜然後得到糖果,不過做爸媽的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因此給糖果的時候一定是附帶要把青菜吃完的前提,那麼小孩又如何會相信在吃完青菜之後一定會得到糖果呢?畢竟爸媽最想要的情境就是小孩把青菜吃完,然後不給糖果。
不過爸媽都會考量自身的信用度,如果欺騙小孩一次的話,那以後大概就不用玩這種條件了,因此爸媽通常會在小孩吃光青菜之後給糖果,小孩得到糖果,爸媽也樂見小孩把青菜吃光光,雖然不是最佳情境,但這個是雙贏的情境!
這個情境可以推廣到整個賽局理論,只要雙方可以建立信任關係,那麼大家就可以一起脫離囚徒困境,共創雙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