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的提問是一種幫團隊聚焦的工具,可以找出共同使命,把難題換為共同目標,並且有助於讓大家在共同的目標之下,討論任務的分派,有助於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不過有賴我們少說多聽。
任務型提問的架構由幾個方向構成,首先是要瞭解任務,我們要解釋各自關注的領域,並且找出共同的交集,彼此關注哪些議題?彼此堅持那些想法?那些地方是可以妥寫的?第二個方向是要尋找相同價值,彼此的原則為何?共同的目的是哪裡?該怎麼合作?第三個方向是找到角色,我們要決定成員各自的角色,大家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彼此的專業及熱忱在哪?最後一個方向是設定遠大目標,我們能怎麼改變世界?我們能有多大膽?
在實務上,任務型提問可以這樣做:
1.尋找共同目標
很多時候目標是無意間聊出來的,通常從分享觀點開始。我們一定有遇到一種場景,就是對方在聊某件事情的時候帶著一股強烈的情緒,或許是憤怒、或許是興奮,這時就是探尋目標的最好機會,情緒代表著在乎某件事,憤怒意味著無法改變,興奮代表想要投入,這是一種隱性需求,我們可以把它轉換為目標,我們注意到對方的隱性需求後,可以用腦力激盪的方式探索各種點子,然後思索各自能有何貢獻,並且歸納目標,發展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情。
2.用提問創造參與感
有時候我們利用建立共識的問題來界定目標與原則,把對方過往的行動化為對未來的熱忱,促成對話並建立關係。例如我們可以先問對方支持哪種價值?那些指導員則幫對方走過人生?對方想要怎麼投入?我們可以怎麼配合?從這幾個問題,可以得到對方的價值觀以及熱忱之所在,接著我們再想辦法把我們的任務跟對方的熱忱結合,這樣就會促成別具意義的投入。
3.用提問吸引共同價值觀的夥伴
一旦確定任務,並有共同的目標之後,我們就能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以及該做甚麼。比較好的方法是用問題建立夥伴關係,我們怎麼定義這個問題跟目標?我們解決問題跟達到目標的策略是甚麼?我們各自能扮演甚麼角色來達成目標?一旦回答完這幾個問題之後,大家的分工也就完成了,接下來如何付諸實行才是真正的考驗。
4.自問「如何做得更好?」
實行階段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該怎麼做才可以讓大家各司其職?這時我們要打開感官,感覺到並滿足大家未說出口的話,以及背後代表的需求。我們可以先從檢視目標開始,有甚麼行為是符合目標的?我們該怎麼定義符合目標的行為?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要做甚麼才會更好?組織的績效仰賴成員的歸屬感,並且願意妥善完成任務,因此除了自問如何做得更好之外,有時候需要授權讓第一線的人員參與決策,畢竟讓聽見炮火聲的人做決定,效率會高出許多。
所有的提問,都只是為了深度傾聽,我們必須要聽出跟任務有關的動機、熱忱以及對方的能力。如果我們要某人支持我們的任務,得藉由傾聽來判斷對方是否展現出情緒(如樂觀、振奮或是憤怒),並且從對話中找出對方重要、驚人或是出色之處,了解對方成就過甚麼、反對甚麼以及何處與眾不同。藉由梳理這些資訊,我們就能明白對方是否認為我們的任務值得追尋,並且願意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