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有很高的比例是藉由非言語的形式傳達給對方,所以很多人都主張「我們怎麼說」比「我們說甚麼」還來的重要。
如果說溝通的內容是主菜的話,那麼非言語的其它形式就像是套餐的其它元素。打個比方,如果高級牛排被擺在夜市裡賣的話,相信我們不會認為它有多好,不過普通的牛排被擺在高級餐廳的話,我們反而不會認為它會有多爛。
大家都有一種本領,就是可以解讀非口語溝通的形式,藉此確認和評估當下的狀況,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堆人認為我們只要把該講的內容講好就好了,其它的就愛莫能助。其實非口語溝通也沒這麼難,有兩種我們可以馬上改善的面向:語調與視點。
與人溝通時,最好用的兩個語調模式分別是親和力模式以及可信賴模式,如果我們要和對方建立友誼,我們就選親和力模式,如果要對方認真回應的話,我們就選可信賴模式。
親和力模式的語調,會以聲音上揚的方式結束句子,這樣子聽起來就顯得特別輕快,當我們想和別人建立友誼或是和他人初次見面時,都會使用這種模式,這是一種建立關係的聲音模式,大家都喜歡聽到這種模式。把親和力模式運用到極致的案例是有些日式餐飲店的店員,他們會在客人進店的時候用日文大聲喊「歡迎光臨」,但是仔細聽的話,他們都是有練過的,除了大聲之外,句尾的語調都是上揚的。
可信賴模式的方式則是和親和力模式相反,可信賴模式在句尾的語調是下降的,講話的速度也會稍微慢一點,句子之間或許有些停頓,這樣子製造出一種嚴肅、審慎而有威信的感覺,讓人感覺可以信賴。很多專家學者在解釋情況時,都會用這種模式,例如坐飛機時的機長廣播,語調幾乎都是可信賴的模式。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與別人對話時,眼睛看哪裡,就會發現其實眼睛看的地方跟對話的氣氛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眼睛看著下方,這時通常伴隨的是自我反省類或是在搜尋大腦資料的對話,這種單一視點溝通很適合用來關閉前一段資訊,並且開啟下一段對話。第二種方式是雙方眼神交會,我們通常會直視對方,並且看進對方的空間哩,這種眼神交會的方式,大多用於正面交流,而且對方接收到的訊息會以個人為主,意即如果我們在某些棘手的對話場合裡,直視對方眼睛的話,對話很容易會變成針鋒相對的衝突。第三種方式是雙方共享一個獨立的視覺媒介,例如都看著同一份資料,或是看著白板,這種狀況下,我們不必看進對方的空間裡,對方也不會看進我們的空間內,而是利用一個共同空間來對話,這種形式的對話,對方比較可以接收到對話的內容,因此比較容易進行對事不對人的對話。最後一個方式是討論未來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我們通常會提到一個現在不存在的事物,這時眼睛通常看著上方或遠方,暗示未來可能會有某件東西。
雙方共享一個獨立視覺媒介的溝通方式是最令人自在的,雙方可以保持冷靜,當事者與話題之間的距離會比較長,因此雙方可以比較理性的討論。這一點很違反我們的常理,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是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子才不失禮。另一個比較極端的方式是小時候老師在責問人的時候,都會以眼神的方向來判斷是否有說謊,如果老師問話的時候,學生的眼神沒有看著老師,那老師就會認為學生在說謊。到現在我們知道學生說話時眼神沒有看著老師,可能是在回想事情,這時候眼睛會往上或左上看,如果老師藉此認定學生在說謊,那還真的是冤枉大了!
是當的措辭和關鍵字可以讓對話更有效,但是如果語調的使用與眼神的方向錯誤,很可能會事倍功半。改變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原本的溝通模式對溝通效果沒幫助的話,那是時候改變了!我們需要跳脫既有的框架,要以有效溝通的成效為導向,重新設計我們與人對話的模式,只要多加練習,一定可以提升溝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