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估算是一種利用已知的訊息來估算未知訊息的一種方法,做法是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的小問題,在逐步估算小問題的值,得到大問題的近似值,估算的精度在一個量級之內的結果都被認為是合理的。
小明的同事李經理,這幾天感覺魂不守舍,而且時常嘆氣。小明有天注意到李經理有異狀,一問之下才發現,他覺得他闖禍了。有個他負責的案子,客戶是政府部門,其中一個供應商的狀況有點問題,供應商的負責人之前一直拍胸鋪保證他們負責的工作可以準時完成,李經理也相信對方的說法,因此他也跟客戶拍胸鋪保證,所有工作一定可以準時完成。
到了年底的時候,客戶為了要讓預算的執行率好看一點,於是就跟李經理商量一下,他們先付錢,等到工作所有工作都完成的時候,再補驗收紀錄就好。通常跟政府部門做生意不是這樣子的,比較常發生的狀況是工作做完了,驗收通過之後才付錢,因此跟客戶的關係好到可以讓對方先付錢再驗收,這是李經理的本事。
再過一陣子,到了供應商承諾完工的那一天,李經理問供應商的是否完成工作時,對方才坦承工作進度落後,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李經理一聽到對方的說法,臉色大變,如果沒辦法準時完工,不僅對客戶無法交代,如果這件事情傳開了,那客戶的問題就大條了。客戶原本是基於交情好才拜託李經理配合先收款再驗收,這樣客戶的預算執行率就會好一點,但是如果弄巧成拙的話,這可是會被認為是圖利廠商,到時候客戶被逞處甚至拔官都有可能。
李經理想了想,這件事情不能出包,所以接下來他除了緊盯著供應商的工作進度之外,他也加派公司的人手協助趕工,到最後有驚無險的在答應客戶驗收日期的隔一天,把所有工作完成,並且順利通過驗收,不過李經理嚇死了,深怕再出任何狀況。
其實李經理在跟供應商簽約的時候,就應該要建立一個評估工作進度的方法,這樣子才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李經理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這個供應商是做顧問工作,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寫報告,寫報告要怎麼估算工作進度?總不能用寫了幾個字來決定工作進度吧?
像這種不確定怎麼估計的狀況,我們就可以用費米估算來建立一個量化的計算方法。
李經理案子的供應商,工作時間是5個月,第一本報告要在第2個月底提送,第二本報告要在第5個月底提送,所以這兩本報告的提送日期是工作的里程碑,也是工作期限。第一本報告的內容包含「訪談及調查」以及「策略研擬及評估」,第二本報告等客戶決定要採用第一本報告中哪個策略之後,要針對該策略寫「行動方案」。
假設用工作量來當作估算工作進度的基準,那麼將供應商的工作內容展開如下:
- 訪談調查
- 訪談 – 10人
- 調查
- 策略研擬及評估
- 研擬策略
- 評估可行性
- 撰寫報告
- 改善策略及行動方案
- 內容及負責單位
- 預算及時間
- 執行計畫
- 預期效益
- 撰寫報告
第一本報告需要在2個月內完成,一共有5項工作,因此可以粗略的估計,假設每項工作的工作量是平均的,2個月共60天,因此平均每12天就應該要完成一項工作,不然進度就會落後,因此李經理在這個階段最起碼應該每12天要向供應商確認工作進度。
第二本報告需要在客戶決定策略後才開始寫,但是整個期限是3個月,我們進一步假設客戶花了半個月才決定第一本報告的策略,因此第二本報告需要在2.5個月之內完成,假設2.5個月有75天,第二本報告也有5項工作,再假設每項工作的工作量是平均的,因此第二本報告的工作期間,起碼每15天要完成一項工作,不然進度就會落後,李經理應該要每15天向供應商確認工作進度。
當然,實際上每項工作的工作量不一定是平均分布,有些工作需要特別多時間,例如訪談可能需要配合當事人的時間,所以搞不好會超過12天,有些工作可以輕鬆完成,例如撰寫報告可能就不需要花到12天或15天,因此如果想要更精確的估計工作進度的話,那可以用實際工作量的分布來當作估算的基準。
費米估算法跟科學研究如出一轍,兩者的步驟都是建立假設、估算問題答案並且檢驗合理性,因此我們碰到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狀況時,可以試試看用費米估算法,雖然不一定可以算出準確的結果,但是起碼可以得到一個比亂猜還更有依據的答案,以後可以在執行的過程中逐步修正估算的結果,讓估計值越來越貼近真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