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說到計畫經濟,大家都會想到這是蘇聯特有的的經濟體制,蘇聯的計畫經濟體制,從開始運作後,弊端就不曾消失過。
而且從1980年代開始,在計畫經濟的運作之下,蘇聯經濟增長速度不斷放慢,人民生活水準差距不斷加大。1985年戈巴契夫試圖改革蘇聯經濟,但改革不但未能改變蘇聯的經濟狀況,反而使蘇聯經濟急劇惡化並走向崩潰,最終促使了蘇聯的解體。
計畫經濟的特點
計畫經濟的特點是政府決定生產甚麼、怎麼生產以及為誰生產。政府擁有大部分的資源,並且擁有分配資源的權利。舉例來說,政府認為國家需要鋼鐵,那就會選擇一部分的人來生產鋼鐵,並且政府會挹注資源給生產鋼鐵的人。
目前最早的計畫經濟構想是源自於李斯特對於《國富論》批判之中,當時作為政府干預市場的理論解釋。之後在德國誕生歷史經濟學派,鼓吹政府控制經濟行為,這種論述主導了當時德國的經濟發展,在本質上與計畫經濟的精神相似。
由於德國於一戰及二戰皆戰敗,政府失去控制市場的能力,歷史經濟學派式微,但是隨著蘇聯的崛起,計畫經濟的理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出版《新經濟》,完善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並且創造蘇聯特有的計劃經濟模式。
計畫經濟的好處
計畫經濟的好處絕對是可以長遠的規劃未來,由政府預先規劃好發展方向,可以避免一些短期問題。例如都市的交通計畫就是一個可以由長期計畫中受益的項目,政府規劃交通計畫時,藉由提升大眾運輸的能量來抑制私人車輛擁有數目,就可以有效緩解交通問題。對於國家發產方向的完善規劃,就不會常出現短視近利的缺點。
計畫經濟的第二個好處是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某個地方,因此集中資源處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有重大的發展,例如蘇聯在建國初期將資源集中於重工業,因此當時的蘇聯重工業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計畫經濟的第三個好處是社會福利較佳,某些社會福利措施不適合用市場價格分配,例如教育、醫療、交通及照護。計畫經濟可以用直接且公平的資源配置,而且不會受到市場影響,因此計畫經濟體制的社會,平均的公共福利水平較高。
計畫經濟的壞處
計畫經濟的第一個壞處就是資源分配無效率。因為政府掌控所有的資源,所以國家可以罔顧個人需求而執行計劃經濟,蘇聯建國之初就是採取將資源集中於重工業的策略,造成農業相關產業崩潰。
計畫經濟的第二個壞處就是不自由,政府決定絕大多數經濟活動,意味著個人經濟決策的自由被犧牲,而且個人的經濟決策自由被犧牲的結果很可能進一步導致其它領域的自由被破壞。
計畫經濟的第三個壞處就是不積極,主因是經濟決策缺乏私人參與,所以少了競爭的機制,意思就是說不需要發揮效率也不會怎麼樣,個人或是團體的收益或物質回報不會因為效率提升而提高,努力的成果是由整體來承受,怠惰的後果是由整體承擔,所以會演變成平均主義,讓個人缺乏積極及發揮效率的誘因。
結語
不少人都認為計畫經濟已經隨著蘇聯一起走入歷史了。
但是當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時,就是一種計畫經濟的展現,有時候實行計畫經濟是為了彌補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下的弊端,常見的干預市場行為有匯率、關稅、基本工資及政府專賣項目的管制,這些項目若不由政府加以限制時,有可能導致自由經濟的崩盤。
如果沒有市場,我們就會陷入蘇聯體制無效率的情形,但是以為市場就可以決定一切的話,那最後會陷入秩序失控的情形,跟蘇聯相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發生次數也不惶多讓。
所以問題不在於計畫經濟,也不在於要不要計畫,而是各種活動要規劃到甚麼程度和形式才妥當。
不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但是政府適度的干預市場絕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