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的成就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但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冒牌者症候群
這是典型的冒牌者症候群的症狀,這種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雖然冒牌者症候群的源頭是自我懷疑跟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誤認為別人沒有這些困擾,是重度患者的恐懼。
通常重度的冒牌者症候群患者會格外的努力,因為他們擔心有一天被識破,所以他們通常會有優異的表現,然後因為表現被讚賞,他們會得到短暫的自信愉悅,但是過沒多久,他們又會擔心被識破,所以就會一直陷在這個迴圈,無法逃脫。
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另一個說法是自我效能較低落。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信念,通常來自於兩個來源,第一個是擅長某項事務跟達成某項目標所帶來的經驗,另一個來源是看到跟我們相似的人取得成功,所以我們也就會相信自己也擁有成功的能力。
自我效能高的人會跟自我懷疑一起轉換成提升自己的動力,但是自我效能低的人,搭配上自我懷疑之後,事情就不太妙了。
自我疼惜
提升自我效能的第一個方法是自我疼惜,這是一種從內在散發出的同情以及接受自己的形式。我們很多人對別人都有同理心,但是自己只要犯了一點小錯就會在心裡大罵特罵自己,這種方式對自我效能是一種傷害。
對於這種人,我們應該要把對待好友或愛人的方式,拿來對待我們自己,首先第一步就是犯錯的時候停止責備自己,這不是欺騙自己,而是改變對話的方式,要從一個比較有啟發點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錯誤。
改變和自己對話的方式
提升自我效能的第二個方式是改變和自己對話的方式。研究發現,用「你」來稱呼自己並且和自我對話的人,在壓力下的表現比起用「我」來稱呼自己並和自我對話的人來的好很多。
把自己當成別人,比較可以從客觀的角度提供回饋,並且這麼做可以在心理上跟自己拉開距離,從第三人的角度觀察自己。
用自我疼惜和自己對話 = 改變認知框架
不過積極正面的對話是一回事,但是這也有可能淪為不切實際的對話,這兩者的差別在於運用框架設定認知。
首先我們要辨識負面的框架,在我們犯錯時,內心那個潑婦要先現身的時候,我們就要先認知到,這個想法其實只是源自內心的其中一個聲音。
接著我們用比較正面的觀點,把剛剛那個潑婦想要講的話,對自己再講一次,這樣子就可以把負面的思維用正面的思維取代,並且也用第二人稱的方式跟自己對話。
結語
沒有人能在每個面向都完美無缺,我們都有自己的強項跟弱點。我們不需要出類拔萃才能被他人接受,一旦接受了這個事實,心裡就會頓時感到清鬆和自在。
那些屬於個人獨有的特質,才是我們身為人的證明,有時候某個缺點反而是另一個優點的來源。而且很多人相信世界上有一堆真正的大人在幕後運籌帷幄,但是如果我們看得夠深入,就會發現其實大家都是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