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個看似簡單但是卻不容易定義的詞。
不少人對於成長有迷思,總是認為成長很容易,好像今天讀完一本書之後,那些書中的知識就會自動的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並且可以隨心所欲地拿出來用。但是成長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必須要忍受跨出舒適圈的不適感,並且習慣自己再度對某些事情笨手笨腳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才會獲得成長。
但是成長也是有方法跟訣竅的,只要照著方法跟訣竅做,我們就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法獲得成長。
成長曲線
成長的意義是我們的價值隨著時間越來越高,不過價值的成長要超過成本線,才會有感。《複利效應》的作者指出,每天進步1%,一年之後我們就會比一年前的自己厲害37倍。很多人之所以對成長無感,是因為他們成長的幅度尚未超過成本線,就放棄了。
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成長曲線很快就會看到往上衝的那一段,而且讀完《複利效應》之後,我們就會認為只要做點甚麼事情,今天的我就會比昨天多成長1%。但是《複利效應》沒有講清楚的事情是,作者的父親是一個極度有紀律的人,作者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培養出了高度的紀律,所以他可以維持每天成長1%。至於一般人如你我,可能沒有這麼高度的自制力,我們每天成長達到0.5%,就要偷笑了。
我們用每天成長1%跟0.5%畫成長圖,並且假設成長的幅度達到現在能力的兩倍時才會有感覺。每天成長1%的話,需要連續71天才能達到成長200%的成果,至於每天成長0.5%的話,則需要140天才會達到成長200%的成果。這件事情說明了成長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多數人的問題是在看見成果之前,就放棄了。
除了相信自己之外
即便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也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們才會真的做到,用《秘密》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就是像宇宙下訂單。我們必須篤定相信成長曲線的那個端點,就是我們的未來,那怕是被別人潑冷水,也要堅定不移地相信。
在這個前提之下,在成長突破成本線之前,我們應該要專注在我們的成長。我們首先要尋找我們想要成長的方向,並且聚焦在我們可以提升的能力上,否則興趣廣泛的結果就是樣樣通、樣樣鬆,看似甚麼都會,但是真要論知識的深度時,才發現甚麼都只是略懂。
在實務的操作上,我們需要快速入門,這指的是我們必須要找到我們成長方向上的最少必要知識,並且開始使用這些知識,這跟學校的學習不太一樣。學校的學習是教我們掌握一門知識,但是職場上的學習是要盡快的入門及上手,畢竟職場是個比較功利的環境,沒人在乎我們花多少時間學會,只在乎我們會不會,因此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上手。
專注有訣竅
在這個漫長的起步期,投入跟產出不成比例,因此很多心理素質不高的人都會在這個階段放棄。我們能做的是抱持著天真的樂觀,並且接受自己的笨拙,然後然後把大目標化成一個個跟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有難度的小目標,並且專注在達成每個小目標的過程。
為什麼要把大目標拆分成做得到但是有難度的小目標?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把大目標化成小目標,比較容易達成;另一個原因是把小目標設定成做得到但是有難度時,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心流。
一旦產生心流,我們就會感受到時間飛逝,雖然物理性的時間沒有改變,但是我們認知的時間就會變短,這是一個盡速上手的好方法。另外是一旦進入過心流的體驗,我們就會想要複製這個體驗,因此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越來越投入在我們的目標之中。
結語
成長是要從不會某件事情到起碼了解它們的基本運作,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選擇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不過只要我們選擇踏出舒適圈,並且忍受成長過程的不適,這些辛苦跟困難,到最後都會化成甜美的果實。
一言以蔽之:想要成長,就要找到最少必要知識,然後專注地使用它,直到內化。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