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是品質管理的持續改善流程,分別是Plan、Do、Check、Action(或Adjust)的縮寫,只要執行工作時,採取這個循環的步驟,理論上工作成果的品質應該會越來越好。
但是實際執行PDCA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不是因為品質管理的持續改善流程出了問題,而是我們根本沒發現事情做錯了。
更甚者,有些人還會持續的犯同樣的錯誤。
後設認知
有時候我們沒發現自己做的事情有甚麼異樣,這是因為我們自己就在那個局裡面,所以會有當局者迷的現象。至於如何不迷失在局勢裡,古老的諺語也早就提供解法:旁觀者清。當然除了旁觀者之外,我們是否也可以讓自己有旁觀者的視角呢?當然可以,只要我們提升我們的後設認知能力。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意思是「認知的認知」,簡單說是對於自己的認知過程產生認知。聽起來很難懂,但是用另一個相似意義的詞來說明,就不難懂了:自省能力。後設認知跟自省能力有很高的關連性,後設認知能力越強,越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個過程叫做自我疏離。
自我疏離的意思是在回顧自身的經驗或是事情的發生原委時,將視角從第一人稱拉到第三人稱,從旁觀者的視角看自己,就比較不會陷入自己的情緒跟事情的細節之中。一旦熟悉這個技巧,就可以在無時無刻都用自我疏離的方法思考,這樣就可以把自己的視野拉到比較高層次而不會迷失在局勢中。
事後回顧
要如何有效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呢?
檢視自己所作所為目的是要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因此除了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外,我們還需要用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讓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之中學習,做得好的事情,想辦法複製,做不好的事情,想辦法改進,這樣我們就可以讓自己越來越好。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有些人在執行的過程中,只有事情發生後的回顧跟檢討,不是缺乏回顧及檢討後的學習跟後續行動機制,就是沒有從發生事件的檢討發展後續的學習跟行動機制,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
我們可以用行動後學習機制(AAR, After Action Review)來避免一錯再錯的窘境。AAR又稱為行動後反思或是事後回顧,重點在於把焦點著重於表現的表準,使當事人自行發現期待與現實的不同,以及如何維持優點並改進缺點。
行動後學習機制(AAR)
執行AAR有三個重要的步驟:事實、學習、行動。
第一個步驟是確認事實,首先是釐清行動目的為何?行動的期待效果為何?接著確認行動是否達成目的,如果有達成目的及期待,是如何達成的?如果沒有達成目的及期待,兩者落差為何?接著憑著記憶重現過去的事件,可以依照時間順序重組事件,或是僅列出關鍵的事件。
第二個步驟是學習,最直覺的學習就是問自己從過程中學習到甚麼東西?如果有人要採取同樣的行動,那麼已經有經驗的我們,可以給對方甚麼建議?再高竿一點的學習策略,是從事件的過程中尋找背後是否有已經存在的理論可以解釋事情的脈絡?然後我們可以怎麼應用理論讓下一次的行動更好?
最後一個步驟是行動,將第二步的學習成果化為三種行動方案,分別是短、中、長期的行動方案。短期行動方案是可以直接採取的行動,並且可以立即產生效益。中期行動方案是有關系統、政策、組織以及規劃的改變,不一定可以馬上改善。長期行動方案是有關目標及價值觀的改變。
除了自己擬定行動方案之外,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別人的配合,因此我們也要把學習後的行動方案,傳遞給有需要的人。
結語
想要讓自己維持優點並且改善缺點,就要有意識的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從過往的經驗中學習。
只要做到這個小小的步驟,就算每天只改善1%,那麼經過時間的累積,也是很驚人的改變。
但是最困難的就是開始行動這件事情。
萬里之行,始於足下!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