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分成兩個部分:準備期跟行動期。
不少人都是等到起心動念想要轉職了,才開始準備,在準備的期間可能就會錯失看起來很好的機會。換個角度想,我們把準備期跟行動期分開來,在還沒有產生轉職的念頭時,就完成該做好的準備,等到真的起心動念時,就可以很快速地展開行動。
那麼,在轉職前該準備事情有哪些呢?
自己的資料
準備轉職前第一件需要準備的資料,就是履歷、自我介紹跟強調自己特質的小故事。
履歷是一個讓不認識我們的人能夠快速認識我們的工具,目前比較流行的履歷是介於Resume跟CV之間,也就是把職場的經歷寫成摘要式的重點,例如做過甚麼豐功偉業、會甚麼能力等等,只要證明「我最適任這個職務」的理由就行了。
一個好的自我介紹是聚焦在自己的能力與經歷,最好可以用業界的理論、產業鏈或是找到一個脈絡來當作鋪陳的架構。以我為例,我的自我介紹是用專案館生命週期當作鋪陳的架構,我會說我在專案的規劃階段做過甚麼事情、在專案的執行階段做過甚麼事情、在監控階段又做過甚麼事情,這些事情跟想要應徵的職務有甚麼連結,我會的經驗跟方法論又可以怎麼用到新職務。
小故事的目的是讓對方了解我們的人格特質、證明我們了解產業現況,這種事情都不適合直接跟對方說,與其跟對方說:「我的態度很積極!」或是「我很懂產業現況!」這種沒有說服力的空話,不如說一個故事,用故事的情節來證明我的態度很積極,或是證明我很懂產業現況,會更有說服力。如果可以的話,記得讓故事情節幽默一點點。
職場的人脈
不少人至今依然認為求職只能去各大求職網站,不過最近LinkedIn已經在台灣的求職市場闖出名號。簡單說LinkedIn很像職場版的Facebook,但是主要功能是媒合企業跟人才對於職缺的需求,因此不少企業或hunter都透過LinkedIn徵才,所以我們要經營Linkedin的個人頁面,這樣可以增加轉職成功的機率。
首先要設定自己的基本資料,包含現職的職稱、工作的經歷、會甚麼能力、有甚麼證照,並且列出現在職缺的關鍵字。接著再去職缺欄瀏覽一輪,看看我們想要的職缺都開出甚麼條件?這些條件我們是否都具備?我們是否有漏了列出某些會的能力?看完一輪之後再修改自己資料的用字遣詞,讓我們的資料更容易被搜尋到。
最後是開始和LinkedIn的使用者互動。如果膽子夠大的話,可以直接加hunter好友,如果不敢的話,那就從自己認識的人開始加起,再慢慢延伸到朋友的朋友。在LinkedIn上的產業動態或是好友的文章,記得按讚跟留言,這樣做可以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吸引其它用戶加好友,或是被獵才中的hunter看到。
人事顧問(hunter)
hunter的工作是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適合的人才,並且推薦給他們的客戶。想轉職的人需要hunter幫忙尋找合適的工作,企業需要hunter幫忙在業界尋找合適的人才,hunter既需要任是有能力的人才,也需要企業的職缺內容,這剛好形成一個互利共生的關係。
一般來說,hunter會在推薦的候選人滿試用期之後,才會依照候選人的薪資向客戶收費,因此hunter的利益跟想要轉職的人有高度關聯性。如果hunter隨便亂推薦人,結果候選人撐不過試用期,那麼hunter不僅收不到錢,也有可能砸了招牌,因此透過hunter推薦的工作,起碼有一定的水準,也會比較符合我們的能力。
我們可以到各大人事顧問公司的網站去瀏覽職缺,只要我們覺得會做的職缺,都先存起來,等到搜尋完一輪之後,再根據職缺的內容進行分類跟彙整,最後選出幾個最適合的職缺,留下聯絡資料,如果對方覺得有機會合作,就會主動聯繫。
這個舉動是先讓hunter認識我們,這次不一定有機會合作,搞不好這個職缺已經有人談到最後一輪了,不過如果未來有相關機會或是我們真的想要轉職的話,hunter就會比較積極幫忙了。
結語
有時候把該準備的事情準備好時,我們看待工作的態度跟角度會不一樣,透過盤點自己的技能,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我們的能力跟發展的方向為何,就不一定要拘泥在現職中。另外有些轉職的起心動念是看到一個很的職缺,想要應徵看看,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前置作業準備好時,我們就可以很快的行動。
畢竟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