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對於政府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的因應措施感到耳目一新。
回顧政府最近的作為,從1月中旬開始,政府判斷武漢肺炎疫情可能會隨著農曆新年的假期而升級,相關防疫物資可能會出現購買潮,因此經濟部於1月23日公告將限制口罩及相關產品管制出口一個月。
經濟部於1月27日聯繫及協調口罩廠商於農曆新年期間增加產能,1月 27 日至29日的產能,從每日79萬片升至每日93萬片。1月28日衛福部更宣布自當日起連續三天每日釋出600萬片的口罩,提供給超商通路,每人限制購買3片,不過口罩購買的限制並無強制力,因此仍有部分民眾搶購。
但口罩搶購潮開始出現,坊間開始出現搶購口罩的相關報導,因此政府實施下一階段的因應措施。經濟部於1月30日召集業者統一價格並提出分配方案,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宣佈於1月31日起至2月15日止,統一徵購國內每日生產口罩,總數約400萬片,除140萬片醫療防疫用、60萬片提供醫院附近民眾就醫使用外,其餘200萬片繼續釋出給超商通路,並維持每人限買1至3片。
除此之外,經濟部於1月31日宣布將於一個月內陸續新建口罩生產線,將國內產能從每日400萬片提高至1000萬片,同時國防部亦開始著手規劃後備軍人投入口罩生產,緩解生產人力缺口。最後行政院長蘇貞昌於2月3日宣布自2月6日起購買口罩採實名制,購買口罩需至健保特約藥局,用健保卡購買,每人7天內限購2片。
過去政府推出政策前,會做詳細的規劃及調查,待完成政策影響及衝擊分析後,才會付諸實行。但防疫工作不可能等到完成政策影響評估後再實行。
就筆者的觀察,綜覽政府從1月23日起迄今約半個月時間的運作是以「規劃政策→實施政策→收集意見→修正方向」的方式進行。 先規劃大多數人都可受益的方案,然後盡速實施政策,再根據民眾的反應來決定政策修正的依據。
雖然此種模式會引起若人士批評政府政策時常轉彎,並質疑政府的誠信及威信,不過此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迅速修正政策方向,以較短的循環及漸進式改善使得政策迅速符合大多數民眾期待,與坊間常用的敏捷式開發精神相符。
在這個環境迅速變遷的時代,或許政府可思考將防疫期間的運作模式擴展至平日施政,讓各種計畫及細節隨著政策的推行而日漸完整,而非一開始就將所有的計畫與需求完成。在此種運作模式之下,政策的推行效率會大幅提升,且政策可迅速符合民眾期待,既避免落入象牙塔式的規劃決策,又可有效提升民眾對於政府的施政滿意度。
一個迅速回應民意且讓民意引領政府施政方向的政府,才是一個有效率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