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國際政治經濟趨勢的改變,許多在中國經商的企業,悄悄的返回台灣,此舉造成台灣各地的工業區用地需求激增。這一波趨勢來的又急又快,所以有門路的營造相關業者都跑去替這些回台的企業蓋廠房。
這對於公共工程生態圈產生了不小的衝擊,許多公共工程的主辦機關發現,以往那些實力較強的廠商,最近的投標意願都很低,所以不少的大型標案不是流標,就是改成規模比較小,或是實力沒那麼雄厚的廠商來投標,導致流標率上升,甚至面臨了兩難。
主辦機關的兩難
如果公共工程的標案沒有廠商來投標,就會流標。如果標案一直流標,就會被檢討是不是標案的規劃有問題,尤其接受行政院前瞻計畫補助的政府機構,在面對流標的狀況時,會特別緊張,因為前瞻計畫屬於特別預算,有規定要在某個期限制內將預算執行完畢,倘若流標太多次的話,行政院會把原本規劃補助給標案的預算收回。
如果投標的廠商跟主辦機關沒有合作過,或是來了一間不適合的廠商,那麼主辦機關在後續的執行階段會很痛苦,一來是雙方要花很多時間重新磨合,二來是不適合的廠商代表的是履約能力有疑慮,在履約過程中可能會有事倍功半的情形產生,但公共工程的遊戲規則不會將這種廠商排除,因為「不適合」是一個主觀的裁量,評估廠商的標準只有是否符合執行公共工程的資格,以及是否有相關經驗。
會造成這種兩難的困境,說穿了就是錢的因素,但這也是最難解決的部分,因為每個標案在爭取補助時,都已經預先規劃好一筆補助金額,等到爭取標案的補助之後,再根據補助金額的規模,規劃相關的標案。簡單講就是先拿到錢,再想要怎麼做,這個過程雖然不甚合理,但是已經行之有年。
實務做法
有些主辦機關為了避免流標的窘態,在標案公告之後,私底下會去拜託認識的廠商投標,這些認識的廠商可能是還有主辦機關轄管的執行中標案,也有可能是之前標案有合作過,覺得印象不差的廠商,總之這些廠商被拜託之後,就會評估這個標案是否值得投標。
評估的重點當然就是價錢是否合算,以及是否有多餘的人力資源來投入標案。以廠商的立場來看,只要價錢不要讓他們虧損,通常都會願意配合,一來是賺少一點總比沒生意好,二來是賣個人情給主辦機關,日後在主辦機關的心目中就有比較多分量。不過廠商不是慈善事業,遇某有些標案的價錢太差,他們也是會直接拒絕主辦機關。
如果標案的價錢實在不足以吸引廠商來投標的話,那麼主辦機關才會選擇讓標案流標,然後檢討預算是否合理,再申請增加預算。但是這種做法會讓主辦機關受到一點責難以及背負預算執行不力的指控。以政府部門的生態來說,預算執行不力代表的結果就是沒執行完的預算被收回,然後次年度的可執行預算額度被大砍一截,這讓主辦機關有壓力非得把預算執行完不可。
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案
但是這個問題的本質,很可能是台商回台所造成的需求量激增,而供給面卻無法在短期內跟上,因此各廠商紛紛大喊缺工缺料,因此無法配合公共工程的標案。在這種情況之下,政府可以考慮加強宏觀調控機制,根據產業的量能推估市場可以消化的案量,這種做法雖然會降低預算執行率,但是卻可以提升公共工程的整體品質。
另外主辦機關也可以在規劃標案時,將部分費用編列合理化,例如職業安全衛生費長期偏低,以至於台灣公共工程的工地安全環境不友善,不妨趁此機會提高編列的預算額度,讓廠商有足夠的預算維持職業安全衛生,也可提升公共工程的工地安全。
最後是廠商也可趁此機會將產業升級,過去的建築技術仰賴技術工的經驗,好的技術工讓廠商上天堂,但是技術工的經驗不一,因此廠商的工城品質也會隨之產生落差,現在正是建立科學化知識及技術管理機制的時候,目前案量多、利潤相對較高,建議廠商可將部分獲利投入知識管理,等到知識管理產生成效時,又可提升施工效率及工程品質,讓廠商的競爭力走向正向循環。
結語
公共工程目前遇到的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是一個轉機。過去政府沒有辦法做的事情,現在都有正當的理由了,不管是法規及政策面的修改,或是矯正產業內的壞習慣,都可以趁著此次台商回台獵地所造成的供需失衡現象補足過去遺失的環節,一旦政府修改法令之後,民間企業就會隨之配合及轉型。
只要角度對了,危機,也許就是另一個向上崛起的轉機。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