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了實獲值管理的三個因子,本篇要介紹他們組合起來代表的意義。
時程變異(Schedule Variance, SV)
時程變異的定義為「實際完成工作量」與「預定完成工作量」的差距。
SV = EV – PV
實獲值(Earned Value, EV)以及預定值(Planned Value, PV)都已經用合約金額來表示,因此兩者可以直接相減。
SV為正值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預定完成工作量多,亦即進度超前。
SV為負值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預定完成工作量少,亦即進度落後。
成本變異(Cost Variance, CV)
成本變異的定義為「實際完成工作量(EV)」與「實際支出成本(AC)」的差距。
CV = EV – AC
實獲值(Earned Value, EV)已用合約金額來表示,因此可以直接和實際支出(Actual Cost, AC)相減。
CV為正值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實際支出成本多,亦即節餘
CV為負值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實際支出成本少,亦即超支。
時程績效指標(Schedule Performance Index, SPI)
時程績效指標是用來表示工作進度的績效,定義為實獲值(EV)除以預定值(PV),概念上是「實際完成工作量」與「預定完成工作量」的比值。
SPI = EV / PV
SPI大於1.0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預定完成工作量多,亦即進度超前。
SPI小於1.0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預定完成工作量少,亦即進度落後。
時程績效指標的另一個功能是輔助預測專案完工時間,後續會另寫專文舉例及解釋此功能。
成本績效指標(Cost Performance Index, CPI)
成本績效指標用來表示成本支出的效率,定義為實獲值(EV)除以實際支出(AC),概念上是「實際完成工作量」與「實際支出成本」的比值。
CPI = EV / AC
CPI大於1.0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實際支出成本多,亦即結餘。
CPI小於1.0代表實際完成工作量比實際支出成本少,亦即超支。
成本績效指標的另一個功能是輔助預測專案完工成本,後續會另寫專文舉例及解釋此功能。
SPI-CPI圖
把SPI當作橫軸,CPI當作縱軸,可以得到一個二維的區間,其中SPI及CPI = 1.0當作參考點,可以得到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SPI > 1.0 ; CPI > 1.0此象限代表專案的進度超前且結餘,可能的狀況是該完成的工作已經提前完成,且該支出的成本比預定額度少,此為最理想的狀況。
第二象限:SPI < 1.0 ; CPI > 1.0此象限代表專案的進度落後但結餘,可能的狀況是該完成的工作還沒完成,且實際支出成本比預定額度少,需要多留意後續工作狀況。
第三象限:SPI < 1.0 ; CPI < 1.0此象限代表專案的進度落後且超支,可能的狀況是該完成的工作還沒完成,但是該支出的成本已經支出,且比預定額度多,此為最糟狀況。
第四象限:SPI > 1.0 ; CPI < 1.0此象限代表專案的進度超前但超支,可能的狀況是該完成的工作已經提前完成,但是該支出的成本已經支出,且比預定額度多,後續需要留意成本超支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