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知識每三、五年就翻一番,過去的科舉式學習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教育部更因此頒布以素養導向為主的新課綱。不過素養到底是甚麼?像我們這種已經出社會的人士跟素養有何關聯性?要怎麼樣才可以培養素養?本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學習的意義
過去學習目的幾乎全部都著重在於應付考試,考試不考的、老師就不教,甚至有學校還把音樂課拿來上物理、化學,或是把美術課拿來上數學。這種科舉型的學習方式會培養出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人,考試只能測驗出學生答題的技巧,不能代表學習成果。學不會,可以死背。
學生畢業出社會後的學習方式跟在學校截然不同,社會的學習方式是主題式學習,是先有個問題想解決,然後我們再自己主動吸收知識,並且發展解決方案,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學到的知識是要馬上拿來用的,所以我們學到的知識是紮實的,一旦學成,就不容易忘記。
近年來的教育推行以素養(Competency)導向為主的學習,是嘗試讓知識能夠落地,為生活服務;是為了生存而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所謂的素養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和面對未來的挑戰,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素養與成長心態
撇除知識不論,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和面對未來的挑戰所需要的能力,我認為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即遇到問題時可以定義問題、可以從身邊的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知識,並且發展出解決方案,這同時也是一種主動的思維。
至於在態度方面,我的看法是一個人必須要有不被困難擊倒的心理韌性,才可以適應生活以及面對挑戰。隨著年紀增長,我們一定會碰過沒有遇過的問題,面對沒遇過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預設問題無法解決,這種態度反而是素養導向的核心。
主動的思維加上不被難倒的心理韌性,兩者相結合恰巧接近我們對於成長心態的描述,因此素養導向的學習方式,首重培養成長心態。如果一個人具備成長心態,那麼他/她就可以從挫折中找到自我進化的動力,進而脫穎而出。
從挫敗開始
至於要如何培養出成長心態?我們可以從挫敗的轉念開始。
每個人遇到挫敗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很難過,這是真實的情緒流露。但是會難過代表的是很在乎,如果不想再經歷一次這種難過感覺的話,我們可以順勢帶出下一次要更好的想法,但首先要消化難過的情緒,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面對別人失敗,我們只要表達理解即可。
接下來是肯定努力過程中投入的任何心力,雖然結果不如預期,但是我們努力過。而且既然失敗已是事實,我們應該尋找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的經驗,把下一次要更好的想法,化為下一次要更好的辦法。
最後要相信自己,並且耐心的觀察自己的改變。開始對自己期望升高後,最後會讓自己的績效真的提高,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高期望的目標內化了我們的積極標籤,而擁有積極標籤的我們最後也相應地成功了,這是畢馬龍效應的一個應用。
結語
素養幾乎等同於成長心態,兩者目的相去不遠,從這個角度來看,素養的養成沒這麼難。如果我們可以拆解素養的構成要素,並且分開練習的話,那麼即便是從挫敗之中,也可以長出素養,進而適應現在的生活和面對未來的挑戰。
只要用對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長出素養!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