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長大後,他們就學習跟不同的人溝通,這些溝通經驗是日後累積人脈的基礎。然而家庭溝通經驗占的比重最多,不管是時間或是精力,因此孩子與家庭的關係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縮影。
在人際關係中,品質比數量更重要。我們要關心的是孩子在每個階段是否可以與朋友維持長期關係?是否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是否可以相信別人?而不是關心孩子交了幾個朋友。
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人與人心理連結的品質,我們可以透過溝通(語言/非語言)來建立連結,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改變過程,那麼家庭可以提供甚麼潛移默化的功能呢?
發展信任感
家庭的功能就是提供一個孩子可以感受到安全感的所在。當一個人的內在缺乏充足的安全感,那個人的每一段關係都會顯得過分謹慎,深怕一不小心就會受傷或是傷害別人。因此沒安全感的人會在內心裡抗拒與人互動與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會跟世界越離越遠。
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好比隨時都在逛遊樂園的鬼屋,隨時處在一種戰戰兢競、小心翼翼的狀態,似乎下一秒就有可怕的人事物出現。在這種精神狀態下,自然無法相信別人,因為他們無法判別我們的意圖是否會傷害他們。
因此安全感是培養信任感的基礎,只有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才會油然而生。孩子只有在內心世界感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們才有能力和資源跟外在的世界連結。當我們面對孩子各種狀態,都能夠接住他們的情緒,並且是當地回應需求(生理或心理),這對他們就是最好的安全感。
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可以培養的,如果我們能夠傾聽孩子們,並且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情緒,那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就會提升,並且開始理解跟尊重每個人都有情緒,這樣就可以開始學習關照他人,這是同理心的基礎。
在我們這代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爸媽可能沒有這種素養,所以我們可能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情緒,因此我們要從自身開始練習,當我們能夠理解並表達自身想法、感受或情緒時,我們才可能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或情緒。
同理心的養成靠的是每日的溝通表達練習,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家庭中發生衝突就不見得是壞事,關鍵在於處理方式。如果我們還是用上輩對下輩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的話,對孩子培養溝通表達能力及同理心是無益處的;反之如果我們試著採取平等的角度,讓雙方都有表達自己想法、感受或情緒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從衝突中長出溝通表達的能力以及同理心。
別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當我們把自己的要求強加於別人身上但被拒絕時,透過威脅、貶低或壓迫的方式,造成對方的罪惡感或室內就感,進而順從我們的要求。當一個人處在情緒勒索的環境下,內心會有很劇烈的衝突,當順從自己意願時,會產生罪惡感或內疚感;當順從要求者的意願時,會產生一種不是自己的陌生感,長久下來,內心會浮現一種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有些長輩會用情緒勒索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在公園的遊樂場,不時可以看到爸媽對他們的孩子說:「你再不回家,我下次就不帶你來玩了!」更甚者還會說「你現在再不回家,等等回家之後我就修理你!」像這種行為都是屬於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一種短多長空的互動方式,當孩子習慣這種方式之後,他們的內心狀態會感受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因為這些愛都被情緒勒索而產生的罪惡感或內疚感抵銷了。因此我們要自覺,要時時刻察覺我們是不是無意間對孩子情緒勒索,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時,那麼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愛。
結語
家除了是孩子的避風港之外,還是孕育孩子未來希望的溫床,功能健全的家庭可以教養出可以正常發展人際關係能力的孩子,不過這不代表出身功能受損家庭的孩子就一輩子註定無法跟人發展正常人際關係。
就如同本文開始所述,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人與人心理連結的品質,是透過溝通(語言/非語言)來建立連結,而且是一個漸進式的改變過程。這代表了即便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培養出與人互動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自己找到方法練習並培養出這些能力。
只要願意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並且朝著目標努力不懈,總有一天會遇到幸福的青鳥。
你喜歡我寫的文章嗎?你認同我的觀點嗎?
請分享本文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或是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誌,讓我們一起優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