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會以為別人對事情的反應跟我們一樣。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梗:一個外型亮眼的女性,對著一個男生說:「我好熱!」
她可能真的覺得很熱,但他不一定這麼想。
這個認知的差距,或稱誤會,往往就是衝突的原因,因此要避免潛在衝突,我們要致力縮小雙方認知的差距。
了解雙方偏差
在溝通、協商或是談判過程中,難免會發現雙方存在著認知偏差,在這個情況,我們應該要先自問以下的問題:
- 對方怎麼看這件事情?
- 我怎麼看這件事情?
- 兩者看法差異為什麼不同?
上面那位男性,如果開始想了解雙方偏差的話,他應該要開始想:
- 對方是真的很熱嗎?還是她想要跟我調情?
- 我有沒有可能是自作多情?
- 我們看法為什麼不同?我要怎麼確認她的看法?
問自己這些問題,只是把焦點集中在雙方認知的一個手段。
藉由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一個雙方偏差原因的假設及論點,但我們必須要釐清我們的假設或論點是否正確。
釐清對方看法
要了解別人心中的想法,提問是一個好方法,提問比直述句還有效。
但是提問需要練習的,有人覺得提問是一種展現敵意的表現,其實不然。
用合作的心態提出問題,比較不會讓對方也升起敵意,例如以下的提問法:
- 邀請對方幫忙:「幫忙一下,這件事情我不太懂…」
- 以合作方式:「請告訴我,我哪裡錯了…」
假設那位男性,鼓起勇氣問女性:「請問一下,我不太懂,妳說妳很熱,可是這裡冷氣頗強的耶!我有點冷…」
他會得到更多資訊來驗證他的假設是否正確,搞不好那位女性回答的是:「等電梯的人太多,我剛爬樓梯上來。」
這下是他自作多情了。
說明自己看法
我們提出雙方偏差原因的假設,經過與對方求證並且修正假設與論點後,接下來是跟對方說明我們看法的時候了。
有人聽到對方說出關鍵字後,就會迫不及待的回應,但是說話被打斷的人,其實他們的大腦還在運作,還在想那些沒說完的話,所以他們聽不進別人說的話。
溝通首要之務就是要讓對方有意聽我們說話,我們打斷別人說話,剛好適得其反。
那位男性雖然是自作多情,但是從頭到尾都是內心戲,他還是必須要向女性說明自己的看法。
所以那位男性說:「原來是這樣,我想說冷氣這麼強,怎麼還會有人喊熱,呵呵…」
這樣就夠了。
結語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所以有認知差距是很正常的,這讓這個世界充滿多元性,只是有時候多元性會引起誤會跟衝突。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有效釐清並縮短雙方認知差距的方法,讓雙方的誤會不至於演變成衝突。
如果那位男性沒有向女性「求證」而是直接採取另外行動,那可能就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