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好習慣難養成,但壞習慣卻戒不掉,這是因為壞習慣的吸引力比好習慣大很多。《原子習慣》有提到,從「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行為架構來看習慣的養成跟戒除,或許比較有眉目一點。
以小明的例子來說,知道提示的策略後,小明決定把手機收在不顯眼的地方,然後把書本放在沙發旁邊,這樣子他坐下來伸手就可以拿到書,這樣閱讀的機率就比較高了。改變後的前幾天,他覺得狀況有好一點,晚餐後坐在沙發上的確都從閱讀開始,而不是滑手機。但是讀了15分鐘的書之後,他開始覺得注意力沒那麼集中,眼睛看著書本,然後思緒不知道飄到哪兒去,等到回神的時候,書中的內容早就忘記了。
這是因為閱讀對於小明而言,沒有吸引力,所以縱使小明開始閱讀,注意力也會很快就渙散。而當我們成功開始進行一個行為之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行為本身不飄走?答案是讓行為變得有吸引力,設法打造那種擋不住的感覺,讓我們渴望去做那個行為。
提升習慣吸引力的策略有三種,第一種叫做誘惑綑綁,道理很簡單,就是做完我需要培養的習慣之後,緊接著一個我想要的習慣,例如爸媽對付不吃飯的小孩時,常會用這招:「把飯吃完就給你喝飲料」,其實這招用在習慣的培養也有效。小明喜歡在睡覺前坐在按摩椅上按個30分鐘,讓身體放鬆一下,他決定把閱讀跟坐按摩椅連結起來,他給自己設第一個規則:閱讀時間只要超過30分鐘,閱讀結束就可以馬上去坐按摩椅,他想利用對按摩椅的渴望,驅動他的閱讀。
第二個提升習慣吸引力的策略叫做「儀式」,儀式行為本身沒有甚麼太多的意義,但是可以在心裡創造一個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大多數綜合了慎重感以及神聖感。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儀式,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先做一件喜歡的事情。小明喜歡喝威士忌,除了喜歡威士忌的味道之外,他更愛的是啜飲威士忌帶來的感覺,那是一種品味!小明決定在每天的閱讀前,先倒一小杯威士忌,然後邊拿著酒杯邊閱讀,這種夢幻感就好像在演偶像劇!他喜歡這種調調,所以他決定就這樣子試試看。
第三個提升吸引力的策略是社交壓力,大多數人有從眾性,大家在幹嘛,好像我也要一起做,才顯得我不是邊緣人;人也會模仿權威人士的行為,就好比半澤直樹在紅的那陣子,UCC黑咖啡賣得特別好;人還會模仿親近的人的行為,有時候家人在幹嘛,我們也想要模仿看看。小明的家人沒有閱讀習慣,他也不太知道誰看了很多書,雖然他認同「知識工作者」這個身分,只是不知道知識工作者在哪聚集,不過小明倒是做了一件事情,他在臉書上向朋友宣告他要培養閱讀的習慣,所以如果朋友在他應該是閱讀時間看到他在瀏覽臉書,朋友就會督促他放下手機,打開書本。
幫習慣打造渴望的感覺,可以讓習慣行為在突破一開始的阻力之後,再持續一點點,有時候就是那個一點點,幫助我們脫穎而出。誘惑綑綁加上儀式感,再透過社交壓力的加持,可以協助我們打造那種擋不住的感覺,一旦那種感覺成功培養起來,渴望就會自動的驅動我們完成我們想要完成的行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