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職創業計畫大致上分成三個層面:自身資源、投資程序以及人脈。前一篇已經討論過自身資源如何影響兼職創業計畫,接下來本篇討論投資程序的部分。
在《不離職創業》中,作者提出了五個步驟:尋找案件、篩選案件、調查案件、最後決定以及文件化,跟著這五個步驟確認投資程序,大致上不會出錯。
1.尋找案件
尋找可以投資案件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一開始我們只能夠過身邊的親朋好友,尋找到的案件可能跟我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不過我們可以抱持著做side project的心態來尋找案件。所謂side project大致上意思指的是分支任務,可能我們一開始會設定一個方向,不過實際上遇到的機會可能會跟我們設定的方向不太相同,不過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我們遇到的機會之中,是否跟我們設定方向差不多,如果跟我們設定的方向差不多的話,那麼就可以透過執行這個案件,來累積類似的經驗。
2.篩選案件
篩選的重點有兩個:我想不想把這個案子納入我的兼職創業計畫?我是否有資源把這個案子納入我的兼職創業計畫?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Yes」的話,那麼才可能進到下一個階段。
3.調查案件
這個步驟主要是釐清三個面向:新創事業、合作夥伴以及自身的角色。新創事業的定位是否正確?新創事業所處的產業是否吸引人?新創事業的報酬是否可以涵蓋風險?合作夥伴過去的風評如何?合作夥伴過去完成過甚麼案子?合作夥伴是否具有適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操守?我們的加入是否可以對新創事業產生有意義的貢獻?我們的加入是否可以學習到經驗或智慧?是否可以建立人脈?
4.最後決定
通常做決定要考量的是機會成本,把資源投入A案,那麼相對應的成本就是B案,這時候就要把所有的案子通盤考量,有些案子需要投入的資源比較多,成功後獲得的報酬也比較多,有些案子需要投入的資源比較少,所以搞不好還可以再思考把剩餘資源投入下一個案子。有些人喜歡高風險的案件,這意味著高報酬,有些人喜歡穩健作風,但是可能報酬相對就低,答案沒有絕對,端看個人的考量。
5.文件化
如果決定把資源投入某個案件的話,最後一步就是把所有協議文件化,如果是以投資人的身分參與案件的話,那就要把股份的分配敘明清楚,如果是以顧問的身分參與案件的話,那就要把最基本的資源投入要求跟股份分配說明清楚。如果是以創辦人的身分參與案件,那就要把跟所有投資人、合夥人及顧問的協議全部寫清楚。當然這三種身分的界線不一定可以劃分的很清楚,有可能有人身兼投資人及顧問,也可能是創辦人身兼投資人。
有可能我們循著投資程序的步驟,到最後決定不投入資源在此次的找到的案件中。面對這種結果,或許有人會覺得可惜、扼腕,甚至心急,不過這就是投資程序的意義,透過確認投資程序,可以讓我們把關鍵的問題釐清,並且認清自己的能力及限制在哪,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畢竟我們是以兼職的方式參與創業計畫,因此必須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效益最高的地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性。